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贾平凹:讲好大时代里的中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 王志艳、史竞男
“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得更远一些,使不同语言的读者都能读到它。”贾平凹日前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世界文学其实就是翻译文学,翻译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贾平凹发表于2007年的小说《高兴》英文版日前由亚马逊以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步发行的方式,介绍给183个国家的读者。作为又一部走出国门的中国当代小说,《高兴》描写了一位名叫刘高兴的陕西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贾平凹将其与2005年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秦腔》称为“姐妹篇”。
“刘高兴”的原型是贾平凹的小学同学,曾在西安打工,后来返乡开了一间小卖部,他是城镇化进程里数亿迁徙人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秦腔》是写中国发生巨大变化中传统文化衰弱的过程,一部分农民要离开土地;而《高兴》写了农民进城之后的生活状态。”贾平凹说。
《高兴》的英文译名为《Happy Dreams》,如何理解这个译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几亿人从乡村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激励他们的是一个个家庭和个人追求Happy Dreams的那份冲动,这正是在刘高兴身上看到的。
这一解释得到了贾平凹的认可。他告诉记者:“刘高兴原来叫刘书祯,自己起名叫刘高兴,这个名字比较喜庆,他就是希望能融进这个城市,实现他过上好生活的梦想。刘高兴遇到了很多生活中悲凉的东西,但同时他对美好生活依然有追求,这是大的时代背景,也是我写作的初衷。”
在贾平凹创作的十几部长篇小说中,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乡村和城市,关注着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最朴实、最卑微的劳动者的命运。他认为,把普通人写饱满,才能写出这个时代。
贾平凹的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充满浓郁的陕西特色。作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他虽在国内享有盛誉,却因为文本中的陕西方言“吓”退了许多译者。因此,与其他当代著名作家相比,他的作品在国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近几年,贾平凹的作品才开始被翻译得多了起来。
评论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越来越多的汉学家、翻译家将目光对准了中国。
《高兴》被翻译介绍给海外读者前,亚马逊全球出版项目已先后将包括陈忠实、冯唐、路内、虹影在内的多位中国知名作家的15部作品译介到了美国。
英国翻译家韩斌担任了《高兴》的英文版翻译工作。她说:“翻译需要小心翼翼,特别是方言的翻译,因为要让人感觉到这个人物是一个中国人。”
在贾平凹看来,翻译是另一种创作,难的不仅是方言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东西,翻译家的辛劳付出常令他感动。他说:“有时一部作品得翻译好几年,最少也得一年时间,特别辛苦。翻译《浮躁》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对一些细节特别重视,叫我给他解释,有时解释不清楚就发图片。日本翻译家吉田富夫为了把一种草翻译得更准确,先去采这种草。还有瑞典翻译家陈安娜,不断向我了解乡下的建筑方式、饮食风俗等等,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要费那么大的心血……”
日新月异的中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让更多中国作家受到世界文坛的关注。贾平凹认为,翻译介绍中国文化,其实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对于怎样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时代命题,贾平凹说,他想讲讲中国的变化,讲讲转型时期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作家要把他所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我就是这样做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