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古玩市场“造富”传奇 几千收块玉转手卖30万
古玩市场,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这里不断上演着传奇的“捡漏”故事,这里遍地是“高人”、到处是宝贝,有些人仅凭一件玉器就可以发家致富。
今天,一块来看看发生在古玩“老炮儿”们身上的传奇故事。
【探访】
古玩市场早市
人气爆棚
每到周末,郑州市民张大爷就会挎一个布包,拿着手电筒,来到位于淮河路与大学路交叉口的郑州古玩城闲逛,这是他坚持多年的一种爱好。
河南商报记者在早市上看到了他,他说,虽说是闲逛,其实他是过来淘古玩艺术品的,“看到好的东西,就会出手买一件。”因此,这几年下来,也收藏了不少好东西。
郑州古玩城每个周末的早市,6点多就开始了。从开业到现在,持续了20年,已经成为郑州的一个文化现象。
郑州古玩城市场相关负责人郭华介绍:“每个周末上午,郑州古玩城都非常热闹。从四面八方赶来摆摊的、逛市场的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郭华说,摆摊的商贩会从民间收集新的古玩艺术品,而古玩爱好者也会来这里看看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淘。
在早市上,河南商报记者看到一名来自三门峡的摆地摊商户。他说,他从事这一行将近7年了,每个周末都会到郑州古玩城摆摊,并带来自己搜集来的新品。
“干我们这一行,一般都是熟人生意,陌生人轻易不能相信,以免上当受骗。”这名商户说,如果没有新品,客户来逛的时候一看还是老东西,次数一多就吸引不了客户了。
【商户故事】
实在没钱交房租了
就拿几件藏品低价卖出
在经五路中原古玩城,现年41岁的赵先生,专业从事艺术品交易已经2年多的时间。
其实,在此之前,他曾做其他生意。两年前,他果断放弃其他生意,在中原古玩城租了一间商铺,专业从事古玩艺术品交易。
“这两年多的时间下来,积累了一些朋友,但是生意却没像当初想的那样发展。”赵先生说,一开始的时候,兴致比较高,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坚持。
据了解,现在赵先生的商铺房租是每个月1700元左右。开店的这两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没赚什么钱。而自己的积蓄也在多次去外地收货、交流中慢慢散尽。
“我经常问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坚持到不能坚持为止吧,毕竟人还是要生存的,还有家庭要养。”赵先生感叹地说。
9月4日中午,河南商报记者在郑东新区天下收藏采访时,看到一个年过60岁的商户正在商铺的柜台上切萝卜丝和洋葱。
“这两年生意不好,现在我穷得只能吃凉拌萝卜丝啦。”这名商户自嘲地对河南商报记者说,他来这个市场4年多的时间了,前两年生意基本上还可以,这两年生意慢慢冷清了。
而在中原古玩城有些商户感叹生意不好做,快交不起房租了。另一名商户则说,他们从不担心房租的事情,如果实在没钱交房租了,拿出去几件藏品低价卖出,房租就有了。
对此,一名市场负责人说,在任何一个市场上,50%的商户属于微盈利商户,40%左右的商户属于亏损经营,只有10%左右的商户是赚钱的。
【业界声音】
年代越久越值钱?
古代的垃圾现在还是垃圾
说起古玩,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其昂贵的身价,而身为古玩市场“围城”内的人,到底是如何看待古玩的高价值呢?古玩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值钱吗?是不是年代越久的“老东西”越值钱?
河南省古玩商会副会长王键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经常出现‘捡漏’的现象,有些古玩商以极低的价格收到好的东西,转手以极高的价格卖出去,古玩市场是百万富翁的培养地。但是并不是年代越久的东西就越值钱,古代的垃圾放到现在依旧是垃圾,现代大师做的精品,一样价值连城。只有精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古玩城走访时,一位王姓商户说:“我们走街串巷,去收集古董、艺术品,然后来到这个市场进行交易,卖给其他商户,其他有渠道的商户再转手以高价卖给收藏者。”这名商户说,一件艺术品会转很多次手,每转一次手,价格都会比以前高。
据这名商户介绍,他曾经以几千元的价格收了一块玉,转手就卖了30万元。“不过,现在随着大家眼光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捡漏的现象很少了。”
【问题】
产生交易纠纷
文物鉴定比较难
王键强除了是河南省古玩商会副会长,还有一个身份也让他颇为自豪。
“我是河南省古玩行业社会法庭的社会法官,也是全国第一个文物法庭的社会法官,河南省内只有这一个。当买卖古玩出现纠纷走入法庭时,因为法院的法官对文物专业知识也不够了解,不知道文物的真假,但是我们(社会法官)有资格去判断。”
“我经手处理的文物纠纷有很多件。曾经有某地市法庭委托河南省古玩行业社会法庭进行鉴定,这种社会法庭一般会有三个社会法官,我是当时的主官。
当时的办案人员说涉案的玉器摆件很值钱,价值几十万元,但是经过我们鉴定这个玉器是假的。因为评价一件作品,是要看材质好不好、构思好不好、材料好不好,这几个标准这件玉器都不符合,后来我们出的报告鉴定这件玉器只价值几百块钱。”王键强说。
河南商报记者 杨益莹 王磊彬/文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