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12日电 (缪璐)“海帆流彩万里风——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展”12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集结中国航海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三馆藏品与研究的优势,展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流光溢彩,为观众带来文化和艺术的双重体验。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重要的航海线路,千百年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而且是东、西方进行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之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就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孕育和发展的。
此次展览荟集三馆精美外销画、外销扇、瓷器、牙雕、银器、漆器等外销艺术品130余件/套。这一时期中国大量销往西方的外销艺术品,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与审美,又别具西洋情调与趣味,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尚,对西方的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对话与融合的例证。
其中颇具看点的有广州博物馆藏清乾隆青花斗鸡图盘、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清乾隆广彩开光西洋风景潘趣碗、广州博物馆藏清乾隆广彩描金徽章纹盘、广州博物馆藏清乾隆象牙镂丝纹章花卉纹折扇等。
清乾隆青花斗鸡图盘是从“哥德堡”号上打捞出水的青花瓷,可以看出十八世纪中国的外销瓷与流行于十七世纪的克拉克瓷有了明显的变化,青花盘不再是宽边,其釉面比克拉克瓷更为晶莹。
“哥德堡”号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识的西洋帆船,这条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第三次从广州启航回国,船上满载着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等约700吨中国货物,船只航行到离哥德堡港约900米的海面触礁沉没。
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在广州开通商馆以来,由于直接贸易,催生了大规模的西方订单。外销艺术品除了传统的中国样式与纹样,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审美与技艺。潘趣碗便是典型的外销定制瓷。
此次展出的潘趣碗就有清乾隆广彩开光西洋风景潘趣碗,“潘趣碗”音译自英文punch,是调制潘趣酒的容器。潘趣酒起源于印度,17世纪早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带回英国,并在欧美传播开来。十八世纪50年代开始,用外销瓷器盛装酒水饮料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2月12日,之后,还将相继在广州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