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诗人草堂诵诗 穿越千年成都
初秋,些许凉意,昨日一场细雨,更让成都平添了几许诗意。连日来,参加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诗人,走访了成都享誉世界的多处人文胜地,试图在现实中的这座城市找到想象中的完美映衬。不管是昨日上午举行的“天府诗韵·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主题论坛,还是下午在杜甫草堂进行的“城市与诗歌的邂逅”读诗会,世界著名诗人们观点巧合的一致:成都是一座世界闻名的诗歌之城。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表示,成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出诗歌、出诗人的地方,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镇,成都是当之无愧的诗歌之城。而且,“成都不仅是中国的、四川的诗歌之城,更是世界的。诗歌周有利于扩大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仿佛穿越
草堂读诗会 各种语言诵读诗歌
昨日,在婉转动人、余韵悠长的川剧名段《春夜喜雨》中,“城市与诗歌的邂逅”读诗会拉开序幕。其间,国内诗人沈苇朗诵了《沙》,娜夜朗诵了《想兰州》,国外诗人马克西姆·阿梅林朗诵了《无题》,著名诗人、翻译家埃米尔则读了一首《绽放》。不同语言的诗歌在杜甫故居草堂里互相碰撞,让人们仿佛跨越时空,触摸到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布加勒斯特遇到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写下李太白的《静夜思》。这是我收到的一份礼物,我甚至记住了发音。”罗马尼亚著名诗人迪努·弗勒门德表示,这首四行诗让他在很年轻时就认识了李白、杜甫,知道了成都。
现定居广州的英国诗人施笛闻则表示喜欢四川火锅,“想定居成都。”
在前晚的国际诗歌周开幕式上,美国女诗人徐贞敏用流畅的汉语朗诵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诗《当你老去》。徐贞敏说,她很小就知道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19岁到中国旅行,曾专程去看望江楼的薛涛像,因为拜读过杜甫的作品而慕名去了杜甫草堂。“2001年,我攻读中国文学博士学位,我的导师建议我到成都见一见女诗人翟永明,去她的‘白夜’酒馆坐坐。”如今她除了写诗,还将很多中国当代诗人的诗作翻译成英文,如成都的翟永明、欧阳江河等的作品。
徐贞敏说:“在美国,翻译中国古诗的人很多,但翻译当代诗歌的不多。这几年,中国当代诗歌越来越为美国人所了解。”
充满氛围
来蓉感受多 诗人称随处是幸福
“成都绝对是中国的诗歌重镇。”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北回归线》创始人之一梁晓明表示,“大家都在说成都闲适悠闲,但另一方面,我认识和了解的四川诗人、作家都很有进取心,是执拗的。他们在诗歌的道路上积极进取,让四川诗歌在全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成都从古至今和诗歌、诗人就保持着密切联系,成都是一座很有诗意的城市。”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阿古拉泰说,“我们作为外地人来成都,能感受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很幸福、很安逸。我觉得成都是悠然、雅致、从容的,不急躁不浮躁,这种环境和心境是适合诗歌生长的氛围。”
“在成都能接触到上千年的历史景点,想起千年前的诗人,想想都觉得动人。就像穿越时光隧道,在成都能感觉和与那些让人敬佩的人有过瞬间沟通。”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琦表示。
在草堂外,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的松夏央宗和国外诗人分享自己写的诗歌。这位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诗人,也是传统武术的传承人,“成都是用诗句筑起的城廓,美食、美景、美女,无处不成诗。”
就像回家
虽是头回来 成都人热情而亲切
在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上,成都迎来32个国家共38位世界著名诗人。
“我是第一位到访中国的巴拿马诗人!”昨日,巴拿马诗人萨尔瓦多·梅迪纳·巴拉霍纳很确信地说。这位曾经获得巴拿马文学最高奖卡多·米罗国家文学奖的著名诗人表示,虽然是第一次到中国,但并不陌生,此行他见到的成都是一个富饶的城市,古老与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树木葱茏,尤其让他感受深刻的是成都人的热情、包容,“虽然我刚到成都时天气有点冷,但成都人的热情让我感到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萨尔瓦多表示,成都的大熊猫、建筑带给他很多灵感,“我一个人在成都街头漫步,观察成都人,看到他们脸上幸福的表情。我在成都街头买了很多纪念品。”
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诗人赵振江表示,“诗歌是文化的精华,文化底蕴对城市影响很大,实现经济文化的双赢首先要文化相通,通过诗人的交流促进国内外交流。”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见习记者 何海燕 摄影 田宇
读诗会上:
诗人沈苇朗诵了《沙》
诗人娜夜朗诵了《想兰州》
诗人马克西姆·阿梅林朗诵了《无题》
著名诗人、翻译家埃米尔则读了一首《绽放》
……
让人们仿佛跨越时空,触摸历史
外国诗人说:
罗马尼亚著名诗人迪努·弗勒门德: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布加勒斯特遇到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写下李太白的《静夜思》。这首四行诗让我在很年轻时就认识了李白、杜甫,知道了成都。”
巴拿马诗人萨尔瓦多·梅迪纳·巴拉霍纳:
“虽然我刚到成都时天气有点冷,但成都人的热情让我感到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