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资讯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创新传承,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2017年09月23日 13:04:43  来源:南方网
字号:    

  9月22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网信办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具体执行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系列活动之“家国同庆人月圆——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系列活动”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正式启动。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在这双节即至的美好时节,广东“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无疑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这种氛围散发着非遗的独特气息,有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形式美感,让人观后心旷神怡并思之良久。

  所谓心旷神怡,是说当非遗传承人与多位小朋友以“家国同庆人月圆”为题共同创作的“创意宫灯”,在启动仪式上亮相的那一刻,当由《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联合推出的“活起来·火起来——年轻人的非遗故事”系列报道,也在活动现场正式启动,聚焦近年广东年轻人自觉传承非遗、活化非遗的案例,展现岭南新生代的创新思维与文化情怀,揭示岭南非遗的“活力之源”,当观众在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展览室一睹丰富展品的时候,心中会不会有如饮甘醪的快感?

  所谓思之良久,是说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系列活动,一定会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定会对美轮美奂智慧结晶的非遗项目深入思考,怎样保护、怎样传承、怎样发扬光大,不能在年青一代手中失去传承。怎样通过非遗的保护和利用,让其发挥最大价值,使其活起来、火起来,把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助力文化自信的确立。

  有学者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世代相传,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说,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故而,重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他还说过:“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总书记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抓住了文化价值的核心。

  广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出台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是《非遗法》颁布后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广东对非遗传承人的补贴也在全国领先。此外,广东积极参与文化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并组织相关培训;由省文化厅、经信委、财政厅联合发文执行的《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在日前正式印发。这对广东未来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目前,广东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0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29人。如何保护与传承,实在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好在今年7月,广东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是非遗传承中的创新,为非遗传承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本次系列活动,就是由工作站具体执行的。

  相信通过“岭南薪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人月两圆——中秋悦缘创意灯会”“林帝浣二十四节气水墨国画展”和“2017‘我是非遗小记者’成果展”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示五年来广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还会促使非遗保护的更好开展。这,无疑是广东乃至全国的福祉。(南方网雷钟哲)

[责任编辑: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