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资讯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柳”似佳人 在水一方 手如柔荑 “编”我柔肠

2017年09月26日 10:39:53  来源:央视网
字号: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还在继续,我们《乡土》栏目记者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此次行程的第四站襄阳市。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襄阳市东北部的程河镇,我们记者团看见了一大批精美的柳编制品。

  程河镇素有“柳编之乡”的美称,这里的柳编生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生产生活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时候,这里的柳编制品以实用性为主,老百姓大多也是自给自足,或者卖到周边地区。如今面对着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冲击,程河柳编开始注重工艺美术,向家居用品转变,短短几年,它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这是一件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灯罩,它打破了柳编制品的传统形态,将柳条的原貌尽力保留,使得作品更多了一分原野气息。这件作品吸引了记者团的注意,大家纷纷讨论将它倒过来还可以变成果篮。柳编制品打破常规的样貌,也给了我们更多的灵感,为柳编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饶德义和赵爱芝两口子是程河镇的柳编大户,也是程河柳编的传承人。夫妻两人依靠着柳编一年就有将近20万元的收入。在程河镇生活的人,都有着从小跟着父母家人学做柳编的经历。从饶德义的口中我们得知,柳编技艺从未有过衰落的时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就已经跟随着当地政府将柳编制品远销海外。

  如今饶德义主要做的是外出调研市场,然后回来自己搞研发,再将研发出的样品提供给外面的客户,当有订单来的时候,他就从镇里找人一起做,这样也给周边农民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饶德义骄傲的告诉我们,整个程河镇所有编工他都认识,对他们的手艺也是了如指掌。

  柳编的技艺包括穿编、钉编、平编、拧编、精编、木编6类。说起程河柳编的“柳”,还真是与我们记者想象的有着很大的出入。此柳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柳树,而是长在地上的柳条。

  杞柳,柳条有着色白、质柔、纤细的特点。据说在过去这里是唐河的洪泛区,一到汛期农田常遭水淹,只有柳条不怕涝,并且在这样的环境里反而更容易生长。因此当地农民才会想到用它编成柳制品。甚至在当地还流传着“只种不编,一亩四千。连种带编,一亩八千”的顺口溜。

  如今在程河镇有着三十多家柳编经销大户,还有三家企业,柳编的销售完全不用发愁,但柳编技艺的传承现状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当地人告诉我们记者,如今在程河镇做柳编的人,平均年龄在50岁到70岁之间,镇里的年轻人要么就是考上大学不愿做这项工作,要么就是当年随着打工热潮出去不愿回来。虽说是柳编之乡,但程河镇的杞柳种植面积只有50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5%,因为杞柳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割,全要依靠人工,年轻劳力的流失导致杞柳也无法扩大种植,加上柳编无法用机械替代生产,因此柳编技艺的传承,很可能面临断层的现象。  

  对于这个现状,我们记者却洞察到了非常乐观的一幕。在展览柳编创新作品的场馆里,很多人都露出了赞叹的表情,现场时不时传来惊叹声,大家都爱不释手的想要买回去,这也许就是柳编技艺能够传承下去最好的佐证,市场有需求,农民有经济收入,柳编就会不断更新流传。这也是非遗传承的要素之一,不单是保留技艺,还要与时代结合,与生活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