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台湾文化动态

12位“流浪者”在云门剧场分享旅途故事

2016年06月08日 07:45:0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台北6月6日电(记者章利新 陈键兴)“白牡丹白来者耀人哩,阿哥的白牡丹呀……”刚过去的星期日,台湾云门剧场里,响起了大陆西北“花儿”民歌《白牡丹》。这是台湾青年纪柏豪在大陆西北地区“流浪”一年后带回家乡的“礼物”之一。

  受台湾云门基金会“流浪者计划”资助,纪柏豪去年前往甘肃、青海、宁夏,做实验声音演出,并探访西北民歌和手工艺。谈到此行的初衷,他解释说,因为从事音乐工作,一直对西北民间音乐的传统和环境很好奇。

  因为这份好奇,纪柏豪远走大西北,穿越河西走廊,探访各地民间小曲、方言和民风,亲历“花儿会”上的拦路对歌。查访之后,他发现只凭个人力量,难以将如此复杂多样的当地曲艺形式系统整理。

  “在旅程中,我逐渐调整心态,录音采集让位于交流互动,回归到单纯的听众身份,让原本遥远又陌生的声音映照出自身的定位。”这是纪柏豪在“流浪”中的收获和感悟。

  已经实施11年的“流浪者计划”,此次首度在云门剧场举行发表会。今年返回台湾的12位“流浪者”齐聚一堂,分享他们的旅途故事,有的充满收获和成果,有的充满意外和奇遇,有的则为大家揭开神秘领域的一角……

  云门舞集创办人、“流浪者计划”发起人林怀民刚结束为期七周的欧洲巡演,当天现身会场为“流浪者”鼓劲。他说:“他们不只是我们的‘特派员’,他们告诉大家:年轻可以做很多很棒的事情。”

  年轻的许雅菁拿着自己种的稻穗出现在会场。因为从自家农田看到台湾农业因过度商品化而失去生命力,她选择远赴日本北海道调查当地农业产销系统,返台后投入农业工作。

  许雅菁走进五个日本农业家庭,共同生活,学习各种作物的个性、气候影响及有机农场的经营管理。“这段日子,宛若探足涉入一弯溪水,初始沁凉,继而开启一切感官,体察并面对自然环境之于人类生活的影响、赠与,或者有时剥夺。”许雅菁表示。

  回到台湾,她过上了“在田埂上流浪”的农人生活,要把自家种出的粮食与果蔬带给更多人。她认为,对台湾食品安全问题来说,如何让消费者对食材的关注直接影响农业形态,摆脱惯行的生产销售模式,进而改良土地环境,将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年轻摄影师张皓然选择赴印度追寻湿婆的传说,以无人机空拍的影像纪录,呈现恒河中下游平原的风土人情。结果,在拍摄过程中,他被当地警察带去侦讯,没收了无人机和其他设备,他不得不改变计划,跟着当地人学塔布拉鼓。

  他认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旅行,“时间”感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需要打开所有的感官去体验、用最本能的方式去生存。“对明天一无所知,对过去毫不眷恋,专注于当下时光,是流浪中最迷人的状态。”张皓然说。

  影像工作者黄琇怡沿着湄公河旅行,思考故乡的浊水溪,寻找人与河流之间的深层关系;手语工作者黄福圣前往韩国,了解当地聋人文化和福利;非营利组织工作者郑欣娓到印度记录、书写当地跨种姓恋人们的生命故事……

  “回到台湾,忙碌依旧。我时常想起这趟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觉得是在不惑之年为自己找回了一种笃定,知道了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从印度回来的剧场设计师王奕盛说。

  11年来,“流浪者计划”已经资助107位年轻创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贫穷旅行”,完成个人计划。他们当中,文学美术建筑类有29位,表演艺术类有31位,视觉艺术类有27位,社会服务类有20位。他们返回台湾后,继续在所属领域耕耘,并多有建树。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