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戏教授张尧拜师叶少兰:源自少年梦想 是师父“迷弟”

2017年10月31日 10:19: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上官云)“拜叶少兰先生为师,是我13岁就开始的梦想。用现在的话说,我算是叶先生的‘迷弟’。”10月8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尧在北京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为师。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时提起此事,仍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未来我希望在师父的指导下规范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同时,也对叶派小生理论研究进行梳理”。

  从“迷弟”到徒弟:师父处事沉稳,对艺术态度严谨

  张尧与京剧艺术渊源颇深。12岁时,他进入中专开始学习京剧,启蒙就是小生行当。大约一年后,张尧偶然看到了叶盛兰主演的京剧电影《群英会》,一下子被这位京剧大师的精湛表演吸引住了,“从那时起,儒雅潇洒的叶派周瑜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1985年初,张尧随团来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第一次见到了叶派京剧艺术传人、叶盛兰之子叶少兰。自199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深造开始,张尧陆续向江世玉、李金鸿、萧润德、毕高修等名家学习,逐渐对叶派表演特点认识的越来越清晰,期间也多次见到叶少兰,拜师的想法开始渐渐萌芽。

  “师父给人的印象是儒雅、严谨、善良,处事非常沉稳。”今年10月8日,张尧终于得偿所愿,与其他7人一起拜在叶少兰门下。他说,多年心事得偿所愿,“叶少兰先生气质温文尔雅,是最能体现小生气质的。登上舞台,他对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力求表演到位”。

  在张尧看来,叶少兰不止对待艺术的态度十分严谨,在生活中对细节考虑也很周全,“拜师的时候,师父要求邀请他几十年的合作伙伴来,就是乐队、服装师、盔箱师,因为这些人了解师父对艺术的要求,往后我们问艺,他们也能说几句”。

  “师父与人为善,对同行、师友、学生弟子都非常尊重,遇到问题是反复讲道理,从未听他说过同行怎么不好。”张尧说,叶少兰就像古语所说“上善若水”,“这是一种大家风范”。

  京剧传承与发展:新创剧目不能偏离本体艺术特点

  张尧来自于江苏淮阴京剧团,毕业后留在中国戏曲学院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说,京剧如果一直墨守成规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在教学中也是一样,首先教给学生们必修经典剧目,给他们塑造人物的方法和钥匙,再谈创新”。

  一般来说,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的学生每个学期要学两出戏,算上必修的文化课,时间很紧张。张尧一般先教唱念、身段和技巧,同时,还要说明不同流派的表演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最后要与戏中其他角色的教学一起“合课堂”,“每天学生一个身段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都是常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京剧艺术开始借鉴一些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内容结合当下,出现了一批新创剧目。张尧介绍,像现代京剧《向农》讲述了农村党员干部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事迹等等,都很不错,“京剧经典剧目反应的是中国人传统的优秀道德观念与审美特色,新时代的新创剧目并没有偏离这些”。

  “京剧的创新,要在继承传统之上,新创剧目也得从内容跟形式两个方面紧扣时代,才会有生命力。”张尧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京剧表演形式的程式化、写意化,这些根本的方式不能丢,“如果没有真正领悟京剧艺术的精华而盲目创新,那么结果很有可能偏离京剧本体,那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