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四川人在台湾》出版 讲述四川与台湾的“缘”

2016年01月13日 09:3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四川人在台湾》。

  中国台湾网1月12日四川讯 近日,由四川省台办、省社科院共同编撰的《四川人在台湾》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四川人在台湾生存、创业、发展为脉络,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自秦汉以来川台之间的渊源及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情况,有效填补了川台交流史方面的图书空白。

  四川与台湾,一个在崇山峻岭的西南深处,一个置身波涛万里的东南海域,从地理距离看,似乎关联不多。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四川省台办、省社科院的十多位专家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一一梳理历史,考察现实,发现四川与台湾“缘分”相当深厚。具体来说,有“乡缘”、“文缘”、“业缘”、“物缘”、“神缘”、“婚缘”六大缘分。时间上最早也可追溯到明清时代——当时生活在粤赣闽一带的客家人向外迁徙,一支西迁四川,一支东渡台湾。两地客家人源出一地,想不亲都难!

  据该书副主编、四川省台办副巡视员杨志学介绍,最大规模的川人迁台活动发生在1949年前后,迁台的川籍人员(含现在的重庆)多达十几万。如今这批人多数已经去世,健在的人也已是高龄,许多历史资料面临湮灭的危险,而此前还没有任何系统梳理总结川台关系的书籍。为抢救弥足珍贵的川台交流与合作史料,呈现川台交流的历史和现状,2014年上半年,四川省台办决定启动《四川人在台湾》一书的编撰工作,并与省社科院联合成立编撰小组,由省台办主任周敏谦担任顾问,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任主编,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陈井安任常务副主编,省台办副巡视员杨志学、省社科院研究员郭丹任副主编,省台办和省台湾研究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通过从四川各市州台办、省档案馆、图书馆、高校等各方搜集资料,并赴台湾多地走访,拜会台北、高雄、台南等地四川同乡会以及在台的川人,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历时一年多终于成书。

  该书共6章18节25万余字,收集了大量川台两地人民交流、合作、互动的资料,涵盖秦汉至明清追寻川人先祖赴台源流,当代川人大迁徙及在台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两岸破冰以来川台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等内容,涉及政经工商科教艺术诸领域,资料性和故事性交汇。“该书填补了四川在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川台关系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资料,具较高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杨志学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历史,仅资料收集工作就进行了大半年。除了发动四川各地台办逐户走访搜集去台人员资料外,编纂组一行还前往台湾收集史料。“我们去了台湾各地的同乡会、档案馆、图书馆,收集台湾方面的资料,回来时大家箱子里除了衣服就是各种书和资料,一共背了几百斤回来。”编纂组成员之一、四川省台办综合研究处苏志军说。

  通过走访调研,编纂组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对在台川人的籍贯、职业、赴台路径等做了统计,对活跃在台湾军警政法界、文教艺术界、宗教工商界的知名川人做了盘点。同时还收录了大量赴台川人日记、笔记等珍贵资料,讲述赴台艰辛过程以及在台心路历程。除此之外,还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中包括打破两岸坚冰第一人——四川遂宁人王锡爵,在两岸关系尚未破冰之际,驾驶波音747货机直接飞回祖国大陆、迫使台湾打破“三不”僵局,与大陆进行接触谈判的故事;著名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的词作者,也因为创作“高山青、涧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而被称为“阿里山之父”的四川三台县人邓禹平的世纪绝恋故事;还有台湾知名作家琼瑶离别大陆39年后回到四川探亲寻根的故事等等。

  本书也通过赴台川人故事,探讨川人对台湾文化社会的影响。比如著名的“眷村文化”。“当时国民党从成都带了空军到台湾,因此大部分到台湾的四川人都居住在空军眷村,说四川话成为空军眷村的一大特色。不论你是来自广东、山东、湖北还是湖南,都讲四川话,四川话几乎是眷村的“流行语”!”川人不仅带去了川话,还带去了麻辣的四川美食。“《舌尖上的中国2》也提到眷村红烧牛肉面,据了解红烧牛肉面最初也是住在眷村的川籍老兵及其家眷,因为思念家乡和家乡的美食,在台湾根据当地的食材自制了四川辣豆瓣酱调料,并把辣豆瓣酱用于烹制四川家乡风味的菜肴。尤其是用豆瓣酱、干辣椒、花椒炒香后而烹制好的红烧牛肉和汤汁,浇在煮好的面条上,非常好吃。这做法很快在眷村流行,所以“台湾牛肉面”又以“眷村牛肉面”最有名,而以“川味牛肉面”为特色名号的面店和餐馆也就风行台湾各地。” (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