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9月27日四川讯 “梅校长的故事太感人了”“很感动,我都看哭了”“四川传媒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演得太好了”……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大礼堂观看话剧《一代斯文》的清华校友、清华师生、新竹市民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与赞叹。
2016年9月19日至25日,由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和四川省文联支持,清华大学四川校友会、四川传媒学院和成都庐缘画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代斯文》话剧赴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交流演出。9月22日、23日连续演出两场,观众云集,座无虚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师生、市民齐聚一堂,共同欣赏反映两岸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剧《一代斯文》,四川传媒学院师生精彩的演出、生动的演绎,梅贻琦校长为两岸清华奋斗一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全场观众,每场历时两个小时的演出,现场观众爆发出十余次经久不息的掌声,看到感人处,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9月22日晚7时许,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大礼堂门前就早早排起了长龙,手持话剧《一代斯文》节目册校内师生以及台湾民众静静等候入场。23日晚,第二场演出前,相同的场景再次出现。
22日晚,69岁的川籍台胞张安泰也是早早就来到了礼堂外,他还与太太特意穿着客家花布缝制的漂亮服装一同前来观看四川老乡的演出,本想欢欢喜喜见老乡,没想到被话剧感动得直掉眼泪。张安泰夫人林美玉三年前退休于新竹清华大学档案室,曾亲手整理过梅贻琦校长的档案,得知四川《一代斯文》话剧组到新竹演出,第一时间就索票赶来,她希望通过观剧追忆最尊敬的梅校长。
23日晚第二场演出开演前,拎着一盒台湾当地的伴手礼前来慰问演员,四川老乡张安泰夫妇又出现在了新竹清华大学的大礼堂外,他说:“我为我的四川老乡感到骄傲,演出太感人了,今晚我还要再看一次。”抱着同样心情的还有新竹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信世昌等师生,大家纷纷表示连续看两遍都觉得看不够。
一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师慕名前来观看,她说,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崇敬梅校长,梅校长做人做事都让人敬佩,这次听说有四川的学校前来演出有关梅校长的话剧,想透过他们的演出,看看大陆是怎样演绎和评价梅校长的。
“演的真得很好很入戏,感染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超出我的预期跟想象。”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林圣芬说:“梅校长始终一贯的教育理念、一生为清华的贡献是经得起检验的。梅校长说‘所谓大学者,不是有高楼也,是有大师也’,他本身就是标杆。”
新竹市民意代表张祖琰走出剧场时仍然还在不停念叨:“很感人,真的很感人。看了这出话剧,在很短的时间对梅校长的人格魅力有了清楚的了解,他的办学理念有远见有高度,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新竹清华大学大一学生吴承儒和金伯霄说:“看到梅校长在西南联大部分就哭了,看到后面更是感动。梅校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如此艰困的时期要维持自己的原则是非常困难的,是现在的我们需要仰望的。之前去过梅园一次,明天我们要再去梅园拜拜梅校长。”
《一代斯文》话剧自2014年5月23日首演至今,已在成都、上海、深圳、北京、重庆演出20余场,得到了各地观众的广泛好评。今年时值两岸清华大学分别建校105周年和60周年校庆,为共同缅怀以梅贻琦校长为代表的老一辈清华人,共同继承和发扬清华人家国天下的胸怀和为民族振兴的担当,在两岸清华大学校友的积极促成之下,应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邀请,2016年9月19日至25日,该剧首次赴台交流演出。
“第一次知道这部戏是两年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主任秘书李敏说:“有几位清华的校友到成都看到了这出戏非常感动,希望这出戏能够到台湾来演。梅贻琦是两岸清华共同的校长,我们想透过这部剧,让更多的人对他的生平、节操、治教理念有更深的认识。”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信世昌说,“梅贻琦校长的坟墓就在我们校园里,梅校长的剧我们台湾清华大学一定得看。很多刚入清华的年轻学生知道学校有一个梅园,但对梅贻琦校长当时的生平不是很了解,来观看演出可以了解的更加具体和透彻。”一名清大学生在看完话剧之后表示,把清华的整个故事和以前学过的历史脉络圈在了一起。
信世昌还表示,《一代斯文》话剧在台演出,增进了两岸高校间的交流。他说,高校间的交流不只是高层之间,要让更多师生认识到交流的重要。两场演出,礼堂满座,很多教授和学生都来看了,我觉得这样可以带起两岸清华更密切的关系。
此次赴台演出交流团团长、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电影电视学院院长陈祖继表示,梅校长的故事很打动人,梅校长的办学理念、思想与人品对两岸现在的教育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个题材很好,充分表现了“两岸清华一家亲”,因此,我们着力打造了这部话剧。
《一代斯文》话剧主要围绕“两岸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展开,讲述了抗战时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与西南联大同仁披荆斩棘、艰难办学,倾其所能在台湾新竹建立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进而创办新竹清华大学,一生奉献于清华的故事,再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同济大学在四川李庄等大后方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以及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傅斯年等一批大师在连绵战火中捍卫教育、为祖国未来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该剧共分为4个部分12场,主要弘扬和传播了以梅贻琦校长为代表的老一辈清华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气节与壮举,表现了清华人家国天下的胸怀、为国家贡献的使命感以及为民族振兴的担当。
在台湾期间,交流团一行还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师生开展了“梅贻琦校长教育思想之探讨”学术交流研讨及“戏剧影视的创作研讨”文化研习等交流活动。此次在台演出开放台湾民众免费索票,学校还邀请了部分台湾知名人士、台湾清华校友及广大师生共同观赏,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信世昌等多位学校负责人及清华校友、师生、新竹市民等2000多人观看了话剧。(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联合报道)
相关资料:
梅贻琦简介
梅贻琦,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生于1889年12月29日,卒于1962年5月19日,享年73岁。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
梅梅贻琦校长的一生,与两岸清华大学的发展紧紧相扣,被誉为两岸清华永远的校长。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执教清华。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他带着庚子赔款的退款孳息成立的清华基金,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两岸清华大学一致认可他是两岸清华大学共同的校长、永远的校长。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