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与丘彦明在《联合报》合影
“联副”与“人间”:黄金时代的“两副争霸”
《联合报》、《中国时报》是台湾“报禁”时期(1949年-1988年)31家报纸中仅有的两家民营报纸,经营思路灵活,社会影响力大,日销量上百万份,而副刊版面固定占1/12,可以说举足轻重。
“1980年代《联合报》头版的半版广告听说至少要五十万、一百万吧,广告商排着队上报纸,印报纸像印钞票似的。编辑薪金比较高,给副刊作者的稿酬也格外丰厚。大多报社的稿费几毛钱一个字,而‘联副’是1-5元/字,张爱玲的稿费能达到5元/字。”丘彦明说。
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她想了想:“退稿。”
来稿太多,存稿太多,最怕写退稿信。“年轻人需要鼓励,又不能为了安慰而一味地赞扬他的作品,否则为什么不录用稿件呢?”丘彦明表情苦恼:“有好些年轻作者后来进入文学圈、媒体圈,碰到我讲:以前接到过你的信……我不敢接下一句,因为下一句可能就提退稿信!”为了让新人露脸,“联副”曾专门开辟 “新人月”、“乡土文学月”这样的专题,让特定的作者群体有机会展露才华。
那时的台湾文化界生机勃勃,大师名家和后起之秀各领风骚,每逢夏志清、白先勇、李欧梵这些身居海外的作家、学者返台,副刊记者们就整版整版地做专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两报”副刊之间的竞争开始异常激烈,这些“大家”的名字便常常交替出现在“两报”,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
执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高信疆毕业于文化大学新闻系,是丘彦明的学长。他一改此前文人气息厚重的副刊风格,强调新闻化理念,开始涉足公共话题。1970年代中期,“人间”打破禁忌邀请柏杨、李敖作长期撰稿人,引进新思潮,开辟论辩议题,在台湾社会刮起一阵旋风,也给老牌的“联副”很强的刺激。
《联合报》则力谋反攻,礼聘自美返台的诗人痖弦(本名王庆麟)执掌“联副”。1977年之前,林海音、平鑫涛掌舵下的“联副”更像一个纯粹的文学园地;痖弦上任后,要求副刊从静态转趋动态,内容也从心灵抒怀转向社会公共话题,五四运动、本土意识、眷村文化、女性权益等“敏感”议题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
“副刊王”(王庆麟)和“副刊高”(高信疆)之间的“争霸战”开启了台湾报纸副刊最辉煌的时代。后来有研究报告,两报竞争最激烈的时期恰恰是双方报份增长最快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合占全台湾报纸发行总数不到四成,70年代末达到六成,至1987年创下七成五的高峰。
丘彦明说,最激烈的较量之一,就是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结果公布前夕,双方严阵以待,看谁能做出更快、更有深度的获奖者专访。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争取一个人——郑树森。
“郑树森当时是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教授,与国内外很多重要作家都有联系,我们赞叹他‘地上的事全知道,天上的事知道一半’。有好几年,诺贝尔奖一公布,郑树森第一时间就能找到获奖者做专访。”于是“两报”都挖空心思与郑树森保持最好的关系,为他的联络、采访提供最大的支持,不计成本;不论昂贵的越洋电话打到哪里,费用全包。郑树森后来曾写文章回顾,称“两副”在竞争中形成快速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机制,极大扩展了台湾文坛的视野。
左起:杨牧、白先勇、丘彦明、郑树森、张错、痖弦。1982年合影。
两报副刊争战还有一个回合让丘彦明印象很深。台湾乡土文学作家王拓因“美丽岛事件”入狱,在狱中创作了新长篇小说。假释出狱时,王拓表示要“回到文学的道路”,文坛一片欢迎。在痖弦的授意下,丘彦明早早向作者 “预定”了新作连载。没想到,《中国时报》一不做二不休,抢先拿走了手稿。
丘彦明“质问”王拓,他无奈道:没办法阻挡,若拿得回稿件,当然交“联副”发表。有了作者本人的首肯,丘彦明二话不说,掉头就冲向《中国时报》的办公室追索。“高信疆大概没有料到我真的会去‘抢’”,丘彦明回忆起这段不可思议的勇气:“但王拓有约在前,他只能交出手稿,眼睁睁让我英雄般地回去了。”
可惜也没有得意太久。王拓的文章刊出没几天,国民党“中常会”开会,当局对这位“前政治犯”仍有顾虑,次日稿子便被撤了下来。
编辑年代身不由己的还有影评刊登。“那时电影成本高,动辄投入几千万、上亿,报纸批评意见对票房会有很大冲击。当时焦雄屏(著名影评人)刚从美国德州奥斯汀分校影视专业毕业回来,踌躇满志地想建立新的影评形式,要有批评,不能只说好话。电影发行公司向报纸发行部门施加压力,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黑道势力。结果,没多久联合报发行人找来焦雄屏委婉地说,你文字很好,不过以后还是不要批评了吧。”
但有些稿子是万万不能撤的——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因为那才能留下你的订户。”丘彦明说,台湾报纸最早连载武侠小说的是《中央日报》,“中央副刊”背面是广告,诸葛青云的武侠小说就登在广告页上方,而读者一定不嫌麻烦,要翻到背面去看。
“联副”的历史小说连载专属高阳。他自1962年在“联副”发表取材唐传奇的历史小说《李娃传》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高阳是个天才人物,每日一千五百字,非常精彩,许多政治家、商人都爱看。”最有趣的传闻是,高阳小说是好几位“重要人士”在马桶上的必读物,一天不能少,为此报社负责人也格外上心。
但,高阳有个弱点,花钱没有概念。为保障他没有后顾之忧,报社常常为他预支稿费。“尽管收入不菲,却常常囊中羞涩。最时髦电子产品一面市就去买,有个小插曲:他本来一小时可以写1500字,结果有一天新潮地试用电脑,整整一个小时敲不出一百字,编辑等稿子,急得团团转。”丘彦明讲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