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荣获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赞叹,却又觉得情理之中。冯小刚是中国内地著名导演,资深编剧,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他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旗帜型人物。很多荣誉奖项对他来说都成了锦上添花。对这样的人物我们都想更多地了解,可偏偏他给人的印象又是那么高冷,再加上正义敢言,所以喜欢他的观众戏称他为“小钢炮儿”。但冯小刚却说:“我也是泪做的人,年龄大了尤其爱动感情。”他的这一点在电视上观众很难看得到,但在他的书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冯小刚不光能导能演,在写作方面更是耕笔不辍,只是他本人非常低调。他的自传式随笔集《我把青春献给你》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一版再版,几近脱销。 2016年11月,《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精装出版,图书包装更精美,设计更时尚,更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岁月沉淀冯小刚再拾青春回忆
在书中,冯小刚重新清洗记忆碎片,过滤蹉跎岁月,捡拾最有价值的生命体验与人生领悟以飨读者。内容有对青春往事的回忆,对母亲妻女的深情,对电影的执着坚守,还有《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手机》等电影背后曲折心酸的幕后故事,以及他与王朔、刘震云、姜文、葛优、冯巩等人非比寻常的个人交情。冯小刚与电影结缘,几近半生,却不曾想第一次看电影就被吓哭了;冯小刚年轻时能说会道,吹捧起人来能上瘾,刹都刹不住车;冯小刚至情至性,委屈时竟和冯巩坐在马路边抱头痛哭,醉倒到天明;冯小刚也曾“小肚鸡肠”,碰到不公正待遇时,絮叨得像个“怨妇”……曾经的他也和我们一样,会自卑怯懦、会失意落泪、会喝酒牢骚……经历人生种种不如意。
在几十年的人生路上,他有幸遇到了那么多的良师益友。从王朔、郑小龙、陈凯歌身上,他看到了一个编剧和导演的才华;从陈道明、葛优、姜文等人身上,他看到了一个优秀演员的素养,如今的他,演员、编剧、导演、作家没有他不能胜任的。如今的冯小刚用自己的成绩诠释了“成功”二字。
与刘震云的英雄相惜
在冯小刚的记忆中第一次见刘震云是在北京魏公村的某酒楼,就是这一次见到了王朔口中常提起的刘震云,而这只是两场饭局的意外碰面,直到《一地鸡毛》的筹备过程中两人才有了更多的交集。两人的友情起源于王朔的搭线。那时王朔与冯小刚的“好梦公司”刚刚成立,第一部拍摄的影片就看上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冯小刚回忆,王朔把剧本扔在冯他的桌上说:“这是刘震云写的《一地鸡毛》,十集。我觉得很好,也适合你拍。你先看看,愿意,告诉他们。钱都有了,马上就开拍。”自此冯刘二人因为工作,而有了更为密切的交往,冯小刚常常请教刘震云对于剧本及人物的看法,一部、两部,从《一地鸡毛》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从工作到生活,这两位老友称呼变了但仍旧堪称电影界的“黄金CP”,在工作中刘震云曾这样评价冯小刚:“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开创性的贡献。我说他有贡献不是说他拍了几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不是说他电影的人民性、传奇性或对应和呼唤了人民的想象力,而是说: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区别。”正是这样的感情串起了两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
过往的岁月里他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但也历经种种坎坷,满腹委屈渴望向人倾诉。于是借文字聊以自慰。他自称“这是一段刻满了青春往事的木头”。尽管有些只是支离破碎的闪回,但是已足以呈现作者对青春岁月的留恋与人生的深刻感悟。陈道明说:“我相信小刚的文学能力”。亦如冯小刚的电影一样,嬉笑调侃中却勾兑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书籍信息】
书名:《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
作者:冯小刚
定价:39.80元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冯小刚,中国内地著名导演,编剧,演员。曾执导《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温故一九四二》等影片。201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2015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5年凭借《老炮儿》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016年执导喜剧片《我不是潘金莲》。
内容简介:
《我把青春献给你》是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的个人随笔集。多次再版后,应广大读者强烈需求,2016年8月本书进行了第三次精装修订出版。
冯小刚已到知天命之年,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副业”演员,他都用自己的成绩诠释了“成功”二字。在过往的岁月里他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但也同样身经世态炎凉,历经种种坎坷,满腹委屈渴望向人倾诉。于是借文字聊以自慰,结集成书。他自称“这是一段刻满了青春往事的木头”。在写作中,他再度与往事重逢,并大胆地将它们付诸文字,尽管有些只是支离破碎的闪回,但是已足以呈现作者对青春岁月与人生的全部感悟。
用刘震云的话说:“这是一本解闷的书”,亦如冯导的电影一样,嬉笑调侃中勾兑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自序:我把青春献给你】
2002年,我没有拍电影,从入秋以后到来年的春天,我有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赋闲在家。对于我这样一个沽名钓誉的人来说,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吃喝玩乐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决定接受出版社的建议,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
四十岁以后,我的记忆装置开始自动地删除一些在它看来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这次删除简直就是一次大清洗,波及面之广,受害的程度之大,绝不亚于五七年反右。方式也非常的简单、粗暴,事先既没有和当事人打招呼,也不做调查分析,就擅自做出了删除的决定。比如说,它只给我保留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之后的分数、代数统统被洗掉了。再比如说,我只记得和某人发生了某事,但却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丧失了记忆。这一点,人脑远不如现在的电脑人性化,凡欲删除,必先问你是否YES。
人脑的这种做法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我认为这是一条通往过去的大道,走着走着,路就断了。这种情况下我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沿原路返回,重新上路;第二是嫁接一段新路继续前行。我选择了第二种做法,因为我发现通向过去的路几乎没有一条是完整的。记忆不断地塌方,使上溯的脚步磕磕绊绊,有时不得不凭着经验修修补补。
由此我得出结论,人脑是靠不住的。记忆中的事情离真实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上面补了许多的腻子,还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长,究竟哪些是木头哪些是腻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经很难把他们认清了。甚至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记忆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早年就补上去的腻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却有可能是原来的木头。这一点是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心虚的,但我仍可以告诉读者,大体上它还是一块木头,而不是贴着木纹纸的铁。
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我在写作中与往事遭遇,与朋友重逢,有时笑有时哭,有时陷入深深的自责。
我发现我的运气竟是如此之好,旅途中有那么多朋友结伴而行,这其中又有那么多良师益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机会,赐予我智慧。更为可贵的是,我还得到了朋友们莫大的包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知道,这本书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只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闪回。我也知道它未必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毕竟我还没有勇气光着屁股行走在人世间。我更知道,书中的一言一行可能有违传统的价值观,甚至还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但我原本也没有期待博得全体人的好感。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给无聊的冬天解闷儿,写完了才蓦然发现,我已将青春献给了你。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