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
作者:朱学东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书号:978-7-5133-2234-8
定价:42.00
[图书荐语]
该书是作者最近五年的读书笔记,涉及到的书皆为思想、历史等人文出版物,作者对这些书籍的解读,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完全出自自己的内心体验,敏感、多思,新意迭出,可给予读者丰富的启发。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腾讯大家专栏,曾引起广泛反响。
本书作者朱学东,1967年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农村,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职业媒体人,曾任《中国周刊》和《南风窗》杂志总编辑,现供职于新京报社,著有《江南旧闻录》。
[精彩文摘]
沉没在大洋中的那一条船
——读《太平轮一九四九》
我知道,在一九四九年前后,有很多船很多人沉没在江海中,不知所踪。
这个悲剧,与“泰坦尼克号”大不一样。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用“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来称呼沉没在东海的太平轮。
那是乱世飘零、家国迷途之际,沉没在大洋中的一条船啊。
相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一条船,上千条生命,他们之于历史,微亮如豆,但却能烛照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欢离合,烛照大历史背景下所有人的命运。
在悲懑中读完同事佳蔚写的《纸上太平轮》一文之后,我说,我要买一本读读。
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在新浪上发了条微博:“窗外夜雨急,书中人断肠。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十一”读此书,确实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此书无关政治,只关命运。与我此前读过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书中提到她父亲曾在常州当宪兵队长,而常州是我故乡)和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两书相比,《太平轮一九四九》一书,更像是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汇总。相比之下,龙著和齐著,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文采飞扬,抑扬顿挫,颇适合喜欢文艺的人阅读。
即便如我这般年纪,读完也是感慨万千。
作为历史资料搜集汇总的《太平轮一九四九》,于我这般普通读者而言,可读性自然差了不少。我在开始阅读之后不久,曾评价此书“稍逊文采”。
我曾和佳蔚聊过,佳蔚告诉我,他在采访张典婉女士时,也曾请教过类似疑惑。据佳蔚告知,张女士认为,自己是个记者,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还原者,应该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立场上,来记录还原当时乃至以后的点点滴滴。
我明白了。
张典婉女士是做了一个具开创性的工作,她把从普罗大众眼中心中已经沉没的情感打捞了上来,未加任何修饰,呈现在了诸人面前。
痛与不痛,思与不思,每个人可得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考。
有时候,白描或者原始的记录,比饱含著者个人情感的笔触更能引发思考。
白描的震撼,我遭遇过,比如,当年《申报》报道瞿秋白在长汀被枪决的消息。
同样,在《太平轮一九四九》中,无论是张女士采访到的,还是搜集到的,抑或感到遗憾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幸存者家属和后人心中那永远的伤痛。
感谢张典婉女士的《太平轮一九四九》。虽然阅读起来文字上有些不满足,但它或轻或重,却真实地还原了经历巨大历史创痛的家庭和人士之于人生、家国、历史、现实的态度。
从历史的故纸堆和幸存者身上打捞历史的沉船,也是打捞自己湮没的渴望,对太平未来的渴望。
我赞同张典婉女士自序题目的指向“太平心愿
和解共生——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相互仇恨和敌视,走出历史的悲情,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这才是对遇难者最好的纪念。
2011.10.12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