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直面医事危机》:来自一线住院医师的真实“手记”

2016年12月26日 08:19:34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基本信息]

  书名:直面医事危机——住院医师的人生"大考"

  作者:李飞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27元

  [作者简介]

  李飞,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人类学博士。医学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医学发展与人性契合的探索者。在百年协和医学殿堂里与未来的好医生同行。研究方向:医学人类学、叙事医学。曾出版反映医学研究生生态文化的著作《好医生是怎样炼成的:一位医学院教师的调查笔记》(2014,湖北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叙事医学作品。讲述的是“新手”医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窘事、困惑、不安、失败与进步,是他们独立行医以来遇到的临床工作教训—成为医生的洗礼。作者展开了以住院医生为主体的大量调查,来自国内不同地区多家医院的不同年资的近百名住院医生接受了调查,他们以书面方式(辅以访谈)或是应邀访谈的方式,提供了自己独立行医以来的故事。主题是教训以及印象深刻的临床工作经历。

  [前 言]

  本书写的是住院医生临床工作中的故事,故事发生时他们是新手医生。倾听故事的读者是未来的医生、现在的医生以及每一个普通人。

  每个人都有健康需求。看门诊、住院、做手术、生孩子等等。在现代社会里生存,总有一天,要和医院打上交道。当一个人成为病人进入医院时,直接接触到的很可能都是较为年轻的医生。比如,要做手术了,告知病情、安排检查、术前谈话、术后换药、术后拆线的一般都是住院医生或管床大夫。

  既然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为了大家能得到更好的医疗关照,了解这些住院医生在医院里的故事,就显得重要起来。

  说到故事,不久以前我恰逢阅读了《阿图医生》([美]阿图·葛文德著),这本书是医生视角的叙事,又是美国医学生人文课程的教材。书的内容真诚、亲近,将作者葛文德作为一名新手外科医生的感受展现的淋漓尽致。

  读罢此书,当时即发愿写一本这样的书,实在是很喜欢这样的风格。无奈的是,与葛文德不同,我不是医生,而是医学院一名人类学专业的教师。在几年的医学院生涯里,以教学方式(课堂讨论、作业、读书报告等)反馈给我的大量信息是:住院医生存在身份和心理的认同危机。比如说,从医初始的主观感受,似乎不太有人关注。虽然资深的医生、教授、专家们也都有过相似的成长阶段。

  于是,我展开了以住院医生为主体的大量调查。来自国内不同地区多家医院的不同年资的近百名住院医生接受了我的调查,他们以书面方式(辅以访谈)或是应邀访谈的方式,提供了自己独立行医以来的160个故事。主题是第一次教训以及印象深刻的临床工作经历。这些故事记录了住院医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窘事、困惑、不安、失败与进步,是结束医学院训练进入真正的临床工作----成为医生的洗礼。我从中选择了40余个故事,与读者分享。

  有了上述愿望和积累,就有了这本书。

  上篇:中国的阿图医生。刚刚成为医生会为他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困惑?他们的年轻、稚嫩与勤勉,让人既忍俊不禁,又欣慰有加。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作为医生,迟早会经受洗礼。除了汗水,还有泪、有血,甚至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内心的痛。因为,成为医生的他们,对生命的体认触动了他们年轻的灵魂。但是,人类认知上的局限性以及医学的探索之殇,使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这样一个道理:反思不应成为文化的禁忌。

  中篇:重寻福尔摩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期而遇往往如影随形,它们常常是莫名其妙的。医学太需要一种本领,那就是洞悉细节。像福尔摩斯一般,医学侦探们为了破解真相,奋力捕捉着疾病的各种蛛丝马迹。怎奈生命无常,又有多少真相随着生命的逝去,也同福尔摩斯说再见了呢。在医院里,新手医生们必须直面患者死亡,而记录生命的体征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下篇:医学的领地。医学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门科学,在它的领地里到处是谜团。例如,手术室里的麻醉医生如何能够为手术保驾护航呢?将病人置于梦醒之间的麻醉工作怎样做到波澜不惊呢?发生在急诊室里的故事,告诉人们自临床医学的诞生以来,人的身体就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供“人”来使用,在特定情况下由机器来操控。总之,我们期待着医学的“明天会更好”,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或缺的是改善人性的途径—教育。

  在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和职业行为中,发生着的这些事情:对整体来说,可能并没有产生多少印记—它们悄悄地走,正如它们悄悄地来;对某个个人而言,则可能是颠覆性的、彻底的。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既是抽离,又是还原。

  如此的叙事,其实是个辩证的过程。每位医生的成长曲线、生命经历中,都会有这个对立统一的体验。经历过这些的住院医生,就像挂在齿轮转动箱里的空档位置一样,从这个位置出发,可以开始新一轮的运动,驶向前方,进入临床经验迅速积累的轨道;经过这个阶段的住院医生们,将重新获得相对稳定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因此开始参悟“医生”这两个字,它的定义、权利和义务,并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个领域里,应该如何表现,从而与这两个字所要求的规范、标准相一致,其实,是在这个体系中承担起了应该有的担当。

  我深信,经过自己的“编织”而叙述的这些故事,在它们发生以后,住院医生们会与前期的知识和成长经历做个告别式的。当然,年轻的潜台词既是对知识、职业乃至人类及社会认知的匮乏。这些均需要日后持续地努力来做出补偿。

  从医初始获得的经验,对成为一名医生的影响是独特的。医学教育需要在这个领域多做些文章。人们的共识是,医学生以及刚刚成为医生的阶段,对病人是最有感同身受的,一旦无边无际的临床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弥漫起来,心生麻木是最正常不过的变化了。因此,这个“新”的阶段,值得我们去探究,如何保鲜,如何延长,让它不那么容易稍纵即逝,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有益的目标。

  刚刚成为医生时的教训以及印象深刻的经历,值得去叙述。因为,它们曾经触动灵魂。

  触动灵魂,是因为有纠结:无论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人性,正确与错误,选择与放弃,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生与死,等等。这不仅仅意味着吃一堑长一智,还需要进行深刻的人性、教育层面的反思。

  正如卢梭所说:“树木的成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我们生来柔弱,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无助,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愚昧,所以需要判断力。我们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我们长大所要的一切,全部仰赖教育赐予。”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