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久违的余音——读葛兆光《余音》

2017年02月27日 15:29:54  来源:腾讯文化
字号:    

  严格说,该部作品有两个副标题,一是“学术史随笔选”,一是“1992-2015”。两个副标题都很重要,一规定了作品的范围和性质,二规定了作品写作时间。强调“时间”因素,是因为在作者创作的鼎盛时期,“学术史”始终是他关切的议题,从未离开过他的视野。翻阅整部作品,便知笔者“久违”感慨的来由。

久违的余音——读葛兆光《余音》

葛兆光

  “余音”有多重解释。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绝响”,很有些“风萧萧兮”之感。我想到的是主题外的副题,如交响乐之副题;其次,是不绝如缕,恰好与作者“余音缭绕,三日不绝”,“那么三日后呢”之“无奈”感相反;三,余当“吾”解,也就是作者自称——“我的一点题外话”;由此引出四,我猜,是作品最重要的选编意图——“我的感慨,有话要说”,从来如此,今天尤甚。这是该作的题眼,当然也是阅读、理解该作的重点。

  “学术史”听上去很学术,甚至有些晦涩,远离今人关心的热点。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认同词家顾随概念中的“文心”,史家陈寅恪概念中的“文脉香火”,就知道学术史其实离我们并不远矣,且关乎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层面的意义。一句话,学术史因其涉及时代,时代的重大议题,以及思考、深研它们的人,而相随人类始终。

  正因此,我关心葛兆光先生23年中,都说了哪些“前贤”,这些前贤谈了哪些论题,以及,特别是,作为学术史中人,他是怎样代入自己,有感而发了些什么议论……当然,还包括为什么是这么些前贤,而不是另一些前贤,也包括,我猜测,他还会继续纪念哪些前贤,等等。

  作者总共写了16位前贤,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王国维、陈寅恪、顾颉刚、吴宓、周一良、黄仁宇,不那么熟悉的潘光旦、罗常培、杨联陞、庞朴、张培恒和朱维铮,几被淹没的杨文会、沈增植、袁同礼、金开诚。这些前贤中,出生最早数杨文会,1837,最晚朱维铮,1936,离开我们最早和最晚,也是他们两位,1911,和2012。巧合的是,杨、朱两位,生卒皆相差整整101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将该作视为百年中国学术史之笔记。

  这个名单牵涉的前贤,主要集中在文史两个领域,也是作者本人专攻。亦有例外,比如社会学家潘光旦,哲学史家庞朴,经学史家朱维铮,语言学家罗常培。杨文会以佛学研究著称,沈增植更以写词闻名。除个别纯纪念文字,篇什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呢?学术(问题意识)与时代,以及人与时代。有些篇什,同时写了两个主题,比如王国维、陈寅恪、周一良;有些以后者为主,比如吴宓、潘光旦、杨联陞。但用力并不均衡,最深者为沈增植、王国维和陈寅恪。以我观之,在作者眼里,沈王陈,不仅是百年中国文史研究领域的标高,且心气儿(追求)亦高。“和调新旧,泯绝异同”、“最是文人不自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作者反复吟唱的学外之音。在这几位前贤,包括吴宓、周一良等诸位身上,还体现了“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两个极端——不知是多少文人的宿命?“余音”之余音,更是作者念兹在兹,即政治与学术之关系,关于标准、立场、评价……焉能不各安其位,让文明香火永续而永光?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