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世同堂》起笔于1944年,完成于1949年。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需要强调一下,《惶惑》《偷生》和《饥荒》是前后贯穿的三个部分,类似于“上、中、下”,不是三部曲。
一、《四世同堂》的版本问题
《四世同堂》起笔于1944年,完成于1949年。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需要强调一下,《惶惑》《偷生》和《饥荒》是前后贯穿的三个部分,类似于“上、中、下”,不是三部曲。老舍后来这样说明:“本来无须分部,因为故事是紧紧相连的一串,而不是可以分成三个独立单位的‘三部曲’。不过,为了发表与出书的便利,就不能不在适当的地方画上条红线儿,以清眉目。因此,也就勉强的加上三个副标题,曰《惶惑》,《偷生》,与《饥荒》。将来,全部写完,印成蓝带布套的绣像本的时候,这三个副标题,就会失踪了的。”(《四世同堂·序》)
然而这个“蓝带布套的绣像本”始终没有印出来,因为《惶惑》和《偷生》按计划出版之后,《饥荒》连载到一半中断了。
这事的来龙去脉,容我细细讲来。
1945年,老舍一家在重庆北碚合影
《四世同堂》的写作缘起于1943年11月老舍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从北平辗转千里来到重庆北碚,和只身到大后方投身抗战已历六年的老舍团聚。 听说老舍夫人来了,很多家在北方的朋友就跑来打听沦陷区的情况,胡先生就一遍遍给他们讲述,老舍则抽着烟在一边静静地听。听着听着,无边的故都图卷在心中伸展开来,老舍激动了。1944年1月,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4年11月,重庆《扫荡报》的“扫荡”副刊开始连载《四世同堂》的第一部分《惶惑》, 1945年9月连载终。1945年5月至12月,《偷生》连载于重庆《世界日报》的“明珠”副刊。《惶惑》和《偷生》1946年分别由良友公司和晨光公司出版了上下册的单行本。
1949年12月老舍回国后,1950年5月起,《饥荒》在《小说月刊》开始连载,翌年1月连载到第二十段的时候突然中止,老舍生前未出版。二十段以后的稿子亡佚。1981年,在美国人艾达·普鲁伊特(Ida Pruitt,中文名为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英译本《黄色风暴》(The Yellow Storm)中,发现了经过缩略处理的《四世同堂》最后十三段,由马小弥回译为中文后,发表于1982年第二期《十月》杂志。
《黄色风暴》
不久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赵武平先生又在哈佛大学的浦爱德档案里,发现了《黄色风暴》之前的英文手稿本,这个手稿本比现在通常能见到的《四世同堂》的一百段的版本又多出了整整三段。这一部分和马小弥转译本不同的内容,经由赵武平的回译,发表于2017年第一期《收获》杂志。
值得注意的是,浦爱德档案里这个没有经过出版社删节的英文手稿本,是在老舍本人的全程参与下完成的。1977年2月22日,浦爱德在写给她的好友费正清夫人的信中这样描述这个合作翻译的过程:“《黄色风暴》并不是由《四世同堂》逐字翻译过来的,甚至于不是逐句的。老舍念给我听,我则用英文把它在打字机上打出来。他有时省略两三句,有时则省略相当大的段。最后一部的中文版当时还没有印刷,他给我念的是手稿。Harcourt Brece出版社的编辑们作了某些删节,他们完整地删掉了一个角色,而他是我所特别喜欢的。”(胡絜青、舒乙《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十月》1982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