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庄子哲学讲记》故事

2017年05月16日 14:25:3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本报记者 袁舒婕

  备受期待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于4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庄子哲学讲记》入选人文社科类好书。这本去年6月出版的通往庄子思想世界的作品,能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总编辑曹光哲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该书能入选年度好书,“有点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看往年评选出来的年度好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选题就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庄子哲学讲记》恰恰也是如此。”

  整理讲义

  留存宝贵精神财富

  《庄子哲学讲记》是广西人民社人文子品牌“大雅”新推出的“新师说”系列中的一本,“新师说”系列的选题策划启动于2013年,该系列通过整理优秀教师课堂上的宝贵讲义,来满足社会大众对于优秀课堂通识教育强烈的渴望。提到出版“新师说”丛书的初衷,广西人民社社长温六零是这样说的:“每个时代的优秀教师都以他们独特的言说影响着时代的精神状况乃至历史走向。今天仍然如此,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不整理,则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以出版的形式保存并共享这些珍贵的声音,以加深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我们的出版担当。”

  既然是“新师说”,如何选择老师便成为是重中之重。《庄子哲学讲记》作者、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教授郑开于201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授“庄子哲学”课程,其授课记录是他30余年教学研究成果。讲授庄子哲学时,郑开本没有将讲稿整理出版的打算,但出乎意料的是,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比较多,各院系各专业的都有,旁听的学生也不少,包括一些社会上的人士和外校的学生,而全国高校里像这样讲授庄子哲学的课程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广西人民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选题特点,最后出版了这本《庄子哲学讲记》。

  搭建框架

  为读者开理解之门

  如何对《庄子》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文本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哲学解读和理论分析呢?郑开觉得归根结底是要赋予《庄子》某种哲学理论框架,“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用下围棋的话来说就是‘只此一手’。”

  《庄子哲学讲记》责任编辑、广西人民社理论读物出版中心主任吴小龙觉得郑开搭建的这个理论框架是这本书最吸引他的地方,他告诉记者:“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向读者指明了一条接近庄子思想的可靠路径。《庄子》是经典,我个人读了两三遍很喜欢,但难解难明的地方太多了,我相信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也一样,《庄子哲学讲记》提供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系统的接近方法,既采用了现代解读框架,同时又回到庄子哲学本身,把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说明,这非常难能可贵,也解决了很多人心中的不少问题。因为该书是课堂讲义,所以基本是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这就更难得了。”

  “郑开教授把庄子哲学分为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层次,这大体可分别对应为物的世界和道的世界,而‘物’‘道’关系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支柱,《庄子哲学讲记》正是以这样的理论分析框架统领全书,发前人所未发,对庄子哲学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阐释,从而为我们读者开启了理解庄子哲学奥秘的大门。”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所原所长曾德盛认为,在新的时代和新的语境中如何去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新的课题,而《庄子哲学讲记》无疑是一本可靠读本。

  反复打磨

  使传统呈现新光亮

  广西人民社在2013年年底策划这本书的时候,该书的几位负责人专门到北京大学拜访了郑开,商讨书稿具体细节。郑开用一年多的时间把稿子整理出来,并在2015年年初把书稿交给编辑。

  回顾整个出版的过程,吴小龙觉得非常愉悦,“每次阅读收获都很大,我想编辑的快乐莫大于此了。”除了阅读的快乐,还有和作者沟通的快乐,吴小龙说:“‘新师说’的作者们都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和他们的沟通纯粹且开心。郑开是一位敢做10年冷板凳的学者,《庄子》研究了30多年才出版了这么一部书。初稿纯文字有25万—26万字,分为15章,我们从市场、读者接受等角度着眼,对初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郑开基本都采纳了,最后定稿18万字,分为13章,他对初稿进行了大量的割爱。而在2016年春节期间,他基本闭门不出,为的是重写其中的两章,以赶出版进度,的确非常令人感动。”

  压力当然也有,广西人民社出版“新师说”的一个原因就是想解决现代人不读经典、不懂传统的问题。“新师说”系列图书的书稿虽然通俗化,但是学术性还是相当强,吴小龙说:“我们相当于就是迎难而上,但市场怎么打开仍然是一个问题。”

  虽然有一些困难,但广西人民社对出版“新师说”没有停下脚步。广西人民社总编辑韦鸿学表示:“课堂蕴含着无限宝藏,积历史之厚,展未来之阔,愿《庄子哲学讲记》和其他的‘新师说’系列作品延续古老的‘师说’传统,一如我们先人以及很多文明在传承中所做的那样。老师们对经典的熟稔以及对时代的感知,加之有效的课堂传授,使得传统文化呈现出历久弥新的光亮,这对于我们处理今天的问题,无疑也是富于启示性和建设性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