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家乡的端午节

2016年06月08日 10:23:00  来源:兰州日报
字号:    

  如果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片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各种节日是叠印在人们心头的一篇乐章,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曲歌谣。在家乡天水,端午节是人们心中一个重要而神圣的节日。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五月端五,是个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节日。既有可触摸、可观赏、可把玩的;又有可品尝、可咀嚼、可回味的。端午时节初夏来临,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满眼都是幽静芬芳的美丽。几场细雨过后,渭水两岸的山川大地在雨水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麦子绿油油,菜花黄艳艳,樱桃、杏子、桑葚等新鲜果蔬开始飘香,叫人感到了生命无限奔腾的活力。而家乡端阳民俗传承与饮食文化,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到今天虽然没有像以前那么古色古香,但也在延绵不绝的延续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折柳、采艾、吃粽子等,已被渗入了人们的骨髓,成为端午节必不可缺的一道风景。“五月五,过端午。采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花花手……”那些儿时响亮动听的歌谣像滚滚的渭河水,叮咚在秦州大地上,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打开了温馨似梦的一页页画图。

  端午也称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地说明了节俗起源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比较多,但端午纪念屈原说是人们最为认同的一种说法。

  在家乡天水,人们习惯叫端午为五月五。这一天,大家包粽子、发甜醅、门插柳、采艾蒿、戴荷包、带手款,摆露水等,内容非常丰富。天水歌谣云:“正月冻冰立春消,二月鱼儿水上漂,三月桃杏齐开红,四月杨柳罩上门”,在端午节插柳枝的根源则来自于招魂续魄和祓禊接阳气。有驱毒之义,又有接阳之义。端午采艾蒿在家乡最为普遍,人们黎明即起登山采艾。《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常于五日未鸡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露水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可以败毒、除脚气、止风湿等,故天水五月五日晨上山摆露水。荷包又称香袋、香囊,用彩线和锦帛缝制而成,内装雄黄、沉香、白芷、川芎、甘松等香料药粉。天水风俗,端阳日孩子们要佩带荷包,荷包也是大人给孩子的礼物。花花手又称手款、线镯子等,指用五彩丝线缠孩子们的手臂和脚腕,就可以避五毒。至于包粽子、发甜醅、追节等习俗,则是一种味觉与物质的享受,一种民俗文化与传统饮食的发扬和光大。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端午节,家乡人在采艾蒿、挂荷包、花花手这些事上十分重视。清明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悄悄地准备过端午节的事宜,我们不管不问,也从不留意,只知道端午节天不亮,母亲变戏法似的为我们姐弟几个都挂上香袋,系上五色线,然后我们拿着粽子等食品,一溜烟地寻找自己的欢乐去了。有点感慨的是,如今香包、花花手等已经没人自己制作了,家乡传统的、手工包的粽子也少了许多;而商场、大街上到处是外形漂亮,玲珑精致各式香包;大枣粽、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等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粽子,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味蕾。甚至连柳枝、艾蒿这些以前需要自己采摘的东西,现在出门随便可以买到。好在家乡的端午越来越多地融合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愫,以及色彩纷呈的现代元素,传统的节日习俗没有被异化被忽略,而且在每个人心中历久弥新,即装点着生活,抚慰着心灵,也让我们的灵魂为之感动。

  值得点赞的是,去年家乡在景色怡人、碧波荡漾的麦积区翠湖举行了一次端午龙舟大赛,这在干旱缺水的大西北,以这种形式欢庆端午节,应该说是一种创举。即表现出缅怀屈原的情怀,又把爱国热情在龙舟的竞技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那种热烈的场面伴着音乐响起击透渭水,锣鼓喧天震撼山谷的大美,让家乡人零距离地欣赏到了南国龙舟大赛的魅力。因此,不管岁月怎么流失,中华民族的端午节不仅仅是对诗人屈原的一次怀念,爱国情怀的一次温习,更是华夏儿女一次精神的舒展与张扬,一次心灵的释放与拓展……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