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在济南,这样过一个传统的端午节(组图)

2016年06月08日 10:08:00  来源:济南时报
字号:    

春元里社区居民凑在一起包粽子每当端午节,大明湖龙舟赛都是众多市民参与的狂欢盛会。

在济南,这样过一个传统的端午节

在济南,这样过一个传统的端午节

  春元里社区居民凑在一起包粽子每当端午节,大明湖龙舟赛都是众多市民参与的狂欢盛会。

  济南动物园,一只环尾狐猴对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黄中明摄本报记者徐敏“窗户风薰端午,楼台月满中秋。”当夏日的风薰得路人醉时,端午就要来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即开端、初始,午月谓五月,端午节正是由此得名。在济南,端午节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人们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等。

  济南的粽子还是红枣豆沙馅儿多

  说起端午节,人们自然联想到赛龙舟和食粽子。相比兴师动众的龙舟竞渡,食粽子这项习俗就显得更家常,也更亲民。粽子又名角黍、筒粽,它的由来也说法不一,但最深入人心的无疑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乃楚国的大臣,因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在朝中受到排挤,遭到流放。忧国忧民的屈原愤而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千古名篇。而后秦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屈原也在汨罗江投水自尽。屈原死后,楚国渔民敲锣打鼓划着船到汨罗江上打捞其遗体,有人还拿出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此后因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又把糯米饭装进竹筒再投入江中,之后又演变为用粽叶包裹,缠上丝带,成了今天的粽子。

  不过,屈原自己曾在《九歌》中写到划龙舟,而闻一多也在《端午考》中称,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在江浙一带,还流传着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含冤而死的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说法。粽子的出现也早于屈原几百年,粽子与屈原产生联系的说法,大约是唐代以后流行起来的。

  作为通行全国的一种节令食品,南北方的粽子无论在用料和造型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北方,人们通常偏爱食用甜粽子。以济南本地的粽子为例,济南人家里包粽子一般只有江米小枣和江米豆沙两种馅儿。在社区、学校,还有单位组织的踏青采摘活动中,端午节前后都有大家一起包粽子的环节。其实吃也吃不了多少,更多的还是图个过节热闹。

  粽子的粽叶,南北方也有所不同,南方多用箬叶,而北方则以苇叶为主。苇叶较窄,而南方的叶子普遍较宽(比如海南粽子就采用芭蕉叶包裹),这也形成了南北方粽子不同的大小。苇叶傍水而生,在北方一些干旱的地方无法生长,当地居民就转而以玉米叶裹粽子,扎成小枕头状。总体而言,南北方粽子的差异主要是就地取材的不同造成的。

  除了端午节家家包粽子过节外,粽子也被用于馈赠亲朋邻里,沟通联络感情。在过去,姑娘嫁人后不能随便回娘家,母亲就借送粽子之机打发儿子去看出了阁的闺女,以表达惦念之情。

  大明湖上赛龙舟,最热闹的端午活动

  赛龙舟大概是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了。赛龙舟最早是南方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因屈原投江后,楚国人划船追赶相救,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此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因此盛行于吴、越、楚。

  龙舟竞渡之俗,广泛流行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千百年来,赛龙舟已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虽然古时赛龙舟不一定在端午时举行,但如今却大多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所以说赛龙舟源于救屈原一说在群众中有更大的影响。民俗专家介绍说,每逢举行赛龙舟的活动,就像一次盛大的节日来临。有些地方五六十只龙舟同时参赛,每只船头上都安装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有金龙、黄龙、白龙、乌龙等。开赛号令一响,条条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每只船上鼓锣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河岸两侧人头攒动,万众欢腾。前来呐喊助威的观众,群情激昂,欢声震天。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端午赛龙舟,北方则有踏柳赋诗的习俗。古时,每当端午来临,北方的地方官府都会邀请城中士大夫骑马至郊外,宴饮赋诗,纪念屈原,这种活动被称为“踏柳”。发展到现在,端午踏柳吟诗的习俗在北方依然存在,有些地方会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活动,大家聚集在一起吟诵诗文,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大概单是吟诵作诗不足以表达过节的喜悦之情,大明湖景区也年年举办龙舟大赛。龙舟赛一般设男子组和女子组,赛程均为800米直道竞速,各队分别为12人,其中包括桨手、舵手和指挥。比赛当天将举行端午龙舟下水的画龙点睛仪式,仪式之后,各龙舟队将擂响战鼓,展开激烈竞逐。游客将在大明湖体验锣鼓雷鸣喧天、摇旗呐喊震湖的热烈氛围。

  端午节,还可以干这些事儿

  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和赛龙舟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端午必做项目”,其实在老济南,这一天要做的事儿还多着呢。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采回来的艾草一部分用来煮鸡蛋,一部分插在门口以辟邪,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

  许多地方还有采药习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采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

  还有小孩子带“五毒兜”的习俗,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济南人过端午节时兴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