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大都无城”之旅,下面我想谈一下“大都无城”的副标题,就是为什么副标题里面有“动态解读”这四个字。什么叫动态解读?我个人在做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研究的时候痛感都城遗址发掘报告往往就是给出一张总平面图。实际上我们知道每座都城一般都是好几百年的历史,那么它肯定有一个从无到有,发生、发展、变化乃至于消亡的历史,有它是生命史,而总平面图让我们根本没法谈它的演变过程,所以说我早年一直在呼吁动态解读的理念,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工作也做的越来越细,导致我们可以把几百年的城市发展史拆分成不同的脉络,不同的时段,能看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演变脉络。这种解读在我的田野实践中是从二里头开始的。
我们在这发现了,曾经给大家讲过,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中国最早的带有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大四合院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的宫殿建筑群,还有中国最早的围垣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可以管它叫中国最早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做的这种青铜礼器或者绿松石这种奢侈品都是绝对独占,不允许其他人来用的,还有中国最早的车辙,几乎发现点什么都是中国之最,比如中国最早的青铜钺,斧钺钩叉的钺,这个兵器。像这些东西,尤其是不动产有怎样的演变过程?这些东西是二三百年之间所存在的,有没有一个先后关系或者怎样的变化?我们逐渐逐渐捋出来一个脉络。比如说以前我们只知道二里头1号宫殿、2号宫殿就是两个大四合院,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最先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的宫殿建筑群比它居然还早。按理说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但是二里头早期是多进院落,这个符合中国古代宫室建筑的主流。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石头用得非常晚,所以在佛塔出现之前建不起像帕特农神庙或者埃及金字塔那么高的建筑,所以就用进深来显现贵族的等级和地位身份,我们说庭院深深深几许,一个小院就是平民,三进、五进是贵族和王爷,最大的四合院肯定是紫禁城了。书里大量用这样的分组的平面图,不是一张图,一张是总平面图。二里头二期、三期、四期,各期之间怎么演变,从二里头开始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大遗址群,再往后说东周时期那些比较清楚的诸侯国的都城,我们都有这样的解读。
我做(研究)的比较早的是燕下都,最初大家争论不休,燕下都是什么时候建的?发掘者说春秋时期就应该建了,有人说战国早期,有人说战国中期,我们搜集材料做动态解读,后来我们给出几张图,把它们拆分出来之后发现,春秋时期只有两三个小的聚落,完全没有都城的气象。战国早期也是多了几个聚落,但还没有重要的遗存。到战国中期整个城圈出来了,铸造钱币的、铸造铁器的作坊出来了,人口高度繁荣,这才是真正的都市气象。所以说可以肯定燕下都是建立于战国中期。曲阜鲁国故城一开始被认为是西周早期一直到战国完全没有变,由于是回字形有点方方正正的感觉,一般学者把它跟《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联系在一起,认为它就是营国制度的蓝本。但是我们通过梳理,在西周时期整个曲阜鲁国故城没有城,春秋时期才建了城,但是宫城还没有发现,到战国时期开始割取大城的一部分建了宫城,这和战国其他的诸侯国演变是一样的,整个从内城外郭演变为城郭并立,宫城都往外迁,一下子把这个东西拆分了,解构了,还原了它相对真实的面貌。
还有一个例子,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一开始是郑国的,郑国的地方比较富庶,三国分晋之后,韩国就从山西过来把郑国灭了,灭了之后看这个地方太适合于建都了,于是把郑国的都城据为己有,郑国在春秋时期本来还是内城外郭的,中间的太庙社稷,大家看出土有青铜乐器、石磬,祭祀坑等都在中轴线这一带,但到了韩国都变成了两城制,而且韩国对郑国来说是敌国,我灭了你了。我们说项羽焚烧秦的宫室都不是特例,说是中国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但是二三百年改朝换代,比如洛阳京城一带高度繁华之地,二三百年割一茬韭菜,白骨遍野,整个中国历史就是这样。如果满清入关的时候不是偏于古朴的话,文明层次偏低一点,紫禁城根本保存不下来,整个就是这样一种状况。韩国对郑国就是这样,就是捣宫城,毁社稷,你不是认为你这个地方是高尚的地方吗?他就弄残疾人、凶死的小孩的墓、冶铁,冶铁是很脏的,鼓风机弄得乌烟瘴气,整个反其道而行之。一旦给出两个图来看,郑韩故城一下子就不一样。春秋郑都,战国韩都,整个布局结构都不一样,就能看出来敌国对于它所消灭国家的过度破坏,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一种感觉,等于是验证了文献记载上的有些史实。这是动态解读的一个侧面,我们试图对每一个都邑都做这样的动态解读。
另外一个,我在这本书里面还花了一定的篇幅来回溯考古人对一个都邑遗址探索认识的动态过程,最初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认识,后来又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动态解读吧,注重学术史。
第三个大的层面,对整个中国古代都城做鸟瞰式的观察,就是大的动态解读,没有这种动态解读的话就没有“大都无城”这个学术概念的提出。(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