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资讯

《人民的名义》卖断货

2017年04月17日 07:27:47  来源:长春日报
字号:    

  本报讯 (记者李丽)正在荧屏热播的反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带火了同名小说的销售。16日,记者采访得知,我市多家书店内《人民的名义》已经卖断货。

  重庆路图书音像大厦有关负责人说,小说《人民的名义》1月份就到货了,销量一般。自同名电视剧播出后,该书很快断货,两次补货后,4月12日再次断货。目前,他们正在焦急等待出版社发货。

  长春联合书城的《人民的名义》陆续进货量在1000本左右,中间也有几次断货情况,他们及时和出版社联系组织货源。预订该书的读者也很多,有一次书到货了,还没摆到架子上,就被事先预订的读者买空了。目前,该书城尚有百本左右。

  同仁书店经理孙柏森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后,他们店该书的销售量由月平均20本左右上升到几天就卖出500多本,其中6次断货,有时到货当天就销售一空。截至16日下午记者发稿,他们书店又到货100本,已经所剩无几。

  从《人民的名义》谈创作真实

  马国芳

  这阵子,《人民的名义》实在是大“火”,不只电视剧,连带着周梅森的原著,可谓街巷尽议、赞声无数。中间偶或出现的对拍摄手法以及某些拖沓情节的非议,也被宽容地迅速忽略,而淹没于主体“鼓掌”声中。

  毫无疑问,这是部难得的好作品。这个“好”,远离艺术视角的种种注读;不在陆毅的英俊、不在画面的收放,甚至也不在吴刚演技的精湛。其对反腐意义的逼真诠释、对“老虎”“苍蝇”等某些官场人物丑态劣行的生动呈现、对盘根错节各种社会关系的切实直击、对不攀不爬扎根基层默默坚守的可贵范例的温暖挖掘……“言人所欲言而未言”,《人民的名义》做到了,所以,它火了,火得合情合理。

  真实,永远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已经有很久,从一些艺术作品里,我们很难感受到这种力量。即便是现实题材,也往往“聪明”地落笔在犄角旮旯的“花花草草”,远离核心、隔靴做着不痛不痒的抓挠。与其说是创作中的 “匠心”,莫不如更直接地说是艺术式的讨巧与心机。想着左右逢源、轻松获利,于是处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将“对错”以极为幼稚拙劣的解读方式肆意铺陈。不是不明白当触及的“痛点”在哪里,不是不知道“血肉”该如何架构才能让作品更丰满立体,但却绕路而行。轻省了体力,同时也游离了“真实”的源头生命力。如此,何谈吸睛?何来打动人心的持久艺术魅力?

  都说原创枯竭。枯竭的根源又在哪里呢?纵观眼下相当一部分文艺创作,或是舞弄生活、浅表嬉戏,或是翻拍经典一“饭”百嚼,或是将网络快餐式IP拿来变样儿撒网“收银”,利用年轻“热粉”的呼捧而迅速变现获利,对生活中真实的关注度大幅下降。如此“产出”的作品,几无分量可言,更何谈打动。

  “正视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基于对反腐成果的深刻认知,在充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周梅森抛开了绕弯式的轻描淡写,而选择了“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于是有了小说原创。基于对社会热点的敏锐认知以及直面真实的勇气,演艺人员二次创作,从而有了火遍大江南北的生动的荧屏演绎。二者共同成就了如今众口一词的《人民的名义》的“好”。

  从生活中汲取真实,在创作中突出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需要扎实的下沉,更需要直面真实的勇气,和身为文艺创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