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资讯

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绚烂启幕

2017年09月15日 14:56:45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9月13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带来的舞剧《安娜·卡列尼娜》的成功演出中,国家大剧院2017舞蹈节拉开了序幕。从9月13日起至今年的12月12日,91天中,15部精彩剧目、共计34场演出将在大剧院的舞台上陆续上演。据介绍,今年的舞蹈节将分为“舞动传世爱恋”、“舞动中华神韵”和“舞动当代之思”三大板块,来自俄罗斯、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及中国各地的名家名团将带领观众们共赴一场奇幻绚烂的舞蹈之旅。

  随着歌剧院大幕的缓缓升起,身着一袭黑色长裙的“安娜”踮起足尖,在既具沙皇时代风情、又简约精炼的舞台上翩然起舞。外表矜持冷漠的她,内心却始终流淌着悸动与矛盾。在柴可夫斯基的跌宕旋律中,艾夫曼芭蕾舞团首席舞者、世界芭蕾明星玛丽亚·阿巴绍娃用高超的舞技和激烈奔放的情绪,将那个历经起伏、最终走向绝望和毁灭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部《安娜·卡列尼娜》曾在两年前登上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此次归来,艾夫曼不负众望,再度令慕名前来的观众们尽兴而归。在维系了俄罗斯芭蕾流派一贯的严谨规范、技巧高超、善于抒情的底蕴的同时,《安娜·卡列尼娜》融入了许多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加入了很多意识流层面的表现形式,人物脑海中的层层思绪仿佛摊开在舞台上,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变得触手可及。

  走出剧场时,不少意犹未尽的观众还翻动着手中的节目册,再一次讨论起“艾夫曼”这个有些陌生的舞团来。事实上,尽管不像莫斯科大剧院、马林斯基剧院那样如雷贯耳,艾夫曼芭蕾舞团却是能与这两者并肩俄罗斯芭蕾“三驾马车”的实力名团。艾夫曼芭蕾舞团由鲍里斯·艾夫曼创办于1977年,他运用心理分析法,创造性地将人物内心外化为形象的舞蹈,开创出一套被他自己定义为“心理芭蕾”的表现手法,为严守规范的俄罗斯芭蕾带来了一股全新的生命力。

  此次的“舞动传世爱恋”板块将由四部俄罗斯芭蕾作品组成。除了今晚继续上演的《安娜·卡列尼娜》,艾夫曼芭蕾舞团还将在本月15日、16日带来鲍里斯·艾夫曼的原创新作《罗丹》。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也将携古典大戏《睡美人》亮相本次舞蹈节。辽宁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同样是一部带有深刻的俄罗斯印记的古典芭蕾代表作。9月23日、24日,闲舞人剧场总监赵小刚的代表作《西游》与《莲花》将率先开启“舞动中华神韵”板块的演出。从十月中旬开始,几部极具地域人文特色的舞剧将陆续登台:东方歌舞团艺术史上的第一部中国舞剧《兰花花》、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太原舞蹈团的《雁丘词》和取材自西藏雪域高原的《天域舞风》,每部作品都将展开一幅浓墨重彩的民族风情画卷。毫无疑问,“舞动当代之思”是本次舞蹈节最“新”也最具中西双重视角的部分。在其艺术总监保罗·莱特富特的带领下,世界顶尖的当代芭蕾舞团荷兰舞蹈剧场将从10月27日开始,在三天的时间中以“心之所往”为题,连续演出5场作品。台湾云门舞集此次将带来林怀民创作于舞团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作品《稻禾》,青年编导陶冶的“数位系列”最新作品《8》、《9》也将在《稻禾》演出期间同步登台。另外,曾给北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意大利阿岱舞蹈团也再度回归,《水的回声》、《雨中的狗》、《对立》三部作品将用肢体探讨人生路上的孤独迷茫等深刻命题。 J267

  人物侧记

  “较真儿”的林怀民

  今年大剧院舞蹈节迎来了许多的老朋友,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林怀民带领的云门舞集了。2009年,云门舞集以飘逸灵动的《行草》首度亮相国家大剧院,之后2011年的《流浪者之歌》、2013年的《九歌》、2014年的《松烟》以及去年上演的《水月》……每一场演出,观众们都在精彩的舞蹈之余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云门舞集对传统文化的思索。

  今年,云门舞集再次受邀来到大剧院舞蹈节,这一次将带来林怀民创作于2013年的作品《稻禾》。林怀民在国家大剧院接受了采访,与大家分享了《稻禾》台前幕后的故事。

  从台北坐飞机到台东机场然后再开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一个名叫池上的小村庄。池上是一处峡谷,又临海,水汽足,风也刮得正好,是台湾有名的稻米之乡。每到收获的时节,几十公顷的稻田在风中泛起涟漪般的金黄色麦浪,一望无际,蔚为壮观——林怀民第一次来到池上时便被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震撼了,他也因此决定把这里的麦田搬到舞台上。

  池上的自然风光固然令林怀民惊叹,但村民的生活态度才是最让他心生敬意的——在池上漫无边际的稻田中,放眼望去,没有一个电线杆。其实,为了守护这样一片纯净天然的景色,村民们曾与当地的电力公司抗争了很久。“村民们告诉我,稻子晚上也是要休息的,所以他们不会让一点灯光漏到稻田里去。”林怀民还讲述了一件他在池上听到的趣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池上也曾有一段时间抛弃了有机肥料,开始跟风使用化肥,池上米身价因此大跌。有位年轻人坐不住了,他拉了一车有机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倒进了好朋友家的田里,第二天,准备给稻田施用化肥的朋友发现事情不对,和年轻人大吵了一架,甚至差点动起手来,但没想到,那一年这块田里结出了十分漂亮的稻米,从那时起,浮躁了一阵的池上终于再次安静下来。近几年,随着池上知名度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来到这个小村庄,池上又渐渐喧嚣起来。“我认识村里几户做小吃的人家,他们开始很高兴,慢慢地发现自己应付不过来,所以后来干脆在旅游季的时候关了门出去旅行。”林怀民说,“他们曾经跟我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不会走的,不管干什么好像都在跑。”林怀民希望这部带着泥土与谷物芬芳的《稻禾》,能会给人们一些新的关于生活的启示。

  为了能把池上稻田美丽非凡的风景呈现给观众,摄影家张皓然花了两年的时间在稻田边“蹲点儿”,用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一方土地的生命轮回,这些珍贵的影像都将以全景或特写的方式,投映在剧场的天幕和地板上。林怀民还带领舞团中的年轻人亲身去池上的稻田里收割劳作,手握着镰刀,脚踩在泥里,面朝稻田背朝天,好让他们的表演能够更加贴切踏实。

  林怀民的较真儿是出了名的。其实在《稻禾》诞生之初,国家大剧院就曾邀请这部作品前来演出,但林怀民没有同意。“我之前的作品都是黑白片,只有这个是彩色片,而且它也有丰收的含义,我希望把它献给一个更有意义的日子。”

  去年年底,林怀民因车祸导致双脚粉碎性骨折。对于这段病情,林怀民没有广而告之,一些北京的朋友直到不久前才听说了他受伤的消息。经过了九个多月的恢复治疗,现在走路时他仍然需要拄着一根拐杖。尽管如此,在见面会的当天,林怀民还是早早来到现场,赶在媒体和观众来到之前,站在大屏幕旁一遍遍地调整着稍后将要用到的几段视频的顺序,这个时候的他严格且执拗,全然没有那个私下里微笑着满足所有粉丝拍照要求的林怀民的影子。

  林怀民不仅对自己认真,对观众,他也有着自己的“规矩”。许多人也都还记得,2007年,云门舞集的《水月》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时,因有观众拍照和大声交谈,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影响,坐在观众席间的林怀民毅然上台叫停了演出,等到场内安静后,演出从头开始,完完整整地又来了一次。十年来,林怀民见证了北京观众的点滴进步,看到演出后留下来等待和他交流的观众越来越多,大家问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林怀民十分开心和感慨,大剧院的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对此也深有同感。“大剧院刚建成的时候,许多人来到这儿就不是看演出的,他们是来参观这个建筑的。” 赵汝蘅说,“现在观众们对我们演出内容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我们看在眼里,着实感到高兴和欣慰。”

  (高倩)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