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台湾文化动态

台湾偏乡书屋,让建筑有温度

2016年03月03日 09:47: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小草书屋”为当地弱势家庭儿童提供固定的课外学习据点。除了打造书屋阅读空间,来自社会各界的志工老师,还为孩子们补课、教授才艺。刘永祥摄

  “人的参与让建筑有了温度。”台湾逢甲大学建筑系主任黎淑婷说。为了让偏乡(偏远地区)学童拥有温馨的图书馆,逢甲大学建筑系推动为台湾偏乡建100座小书屋的计划,目前已在苗栗县象鼻小学、南投县亲爱小学及新北市三峡区建成书屋。

  黎淑婷说,一开始只想盖好房子就走,没想到却带进越来越多的力量,连缅甸也邀请他们协助盖书屋。更珍贵的是,参与者都收获了感动。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偏乡书屋建造计划源自2013年逢甲建筑系50周年系庆,系友会负责人苏泰霖倡议推动建筑公益活动,最后提出“逢甲建筑小书屋”计划,结合系友及师生力量,为偏乡学童盖书屋。

  原本是逢甲建筑系回馈社会的行动,却引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仅该校其他院系学生踊跃投入,社会服务组织和企业也慷慨捐资。黎淑婷对此深感欣慰,“这个行动从冰冷的学术及建筑出发,结合企业,成为可以发挥积极效益的平台。”

  “亲自参与建造小书屋,不管是工人或学生都很感动。”黎淑婷介绍说,盖象鼻小学书屋时需要铁工、焊工协助,他们跟学生一起工作吃饭,成为学生的“师傅”,整天都很开心,最后更主动承担全部铁工费用。

  黎淑婷说,学生修建书屋时在当地小住,跟土地和当地居民都产生了感情。“建筑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跟西方人学习永垂不朽的建筑,而是了解当下的使命是什么。”

  善举打动缅甸学校

  “书籍蕴含知识的力量,书屋是知识的容器,这个容器要有更大弹性,所以我们的书屋都不是永久性的。”黎淑婷称,书屋一开始就决定采用货柜屋的形态,因为货柜可连结扩增,而且容易移动,可借此打造移动教室。

  她提到,小书屋不只是知识容器,也要降低对土地的负担;建筑形态不是重点,关键要采用对环境友善的工法,同时坚持可回收再利用、就地取材等原则。比如竹子是象鼻小学所在地区的重要材料,便将其用作货柜屋的外壳。

  黎淑婷透露,缅甸当地创办的音乐学校,曾获赠南投县亲爱村制作的小提琴。得知小书屋计划后,对方发出跨海帮忙盖书屋的邀请。黎淑婷说,缅甸书屋会采用组合屋的概念,其空间需求更大,可能需要多个组合屋。基于友善环境的考虑,“组合屋材料不能来自台湾,所有材料都要就地取材。”

  阅读不受时空拘束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新北市三峡区“小草书屋”创办人林峻丞说。林峻丞全身心投入家乡弱势儿童教育已有多年,逢甲建筑系将其筹建的书屋纳入建设计划并协助整建。

  林峻丞解释道,“小草”象征被忽略的边缘儿童,以往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组织只能提供资助或短期关怀,帮助相对有限。而他要建构长期陪伴系统,陪孩子从小学直到大学,助其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形成善的循环,长大有能力后,再回来帮助其他孩子改变弱势处境。

  在书屋营运方面,林峻丞说,台湾有许多年轻人、小区及教会投入偏乡课辅工作,大家共同面临资金问题。要思考书屋持续性问题,设法自己创造收益。为此,林峻丞推广网络平台,串连三峡地区与旅游相关的伙伴,规划具有当地特色的体验行程,吸引旅客前来。网络平台固定分成10%,以此作为书屋收入来源。

  阅读空间也不局限在书屋建筑内,由于各界捐赠的二手书籍可能重复或超出书屋收藏容量,林峻丞推出“爱阅读”计划,邀请当地艺术家利用旧油桶打造10座小书柜,放置在三峡的小区及较偏远地区。孩子不需登记就能拿书回家,阅读由此不受时空拘束。(俞晓)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