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各地喜迎春

贵州孔学堂庙会年味浓 办国学讲座讲春节礼俗

时间:2014年02月07日 16:08 来源:贵阳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过年了,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还能做什么?过年了,除了放爆竹、看春晚,还有什么年味?这些年来,每到春节,都会听到人们说,生活越来越好,可年味越来越少,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传统文化却被逐渐忘却。

  今年,我市为了让广大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立足孔学堂“传承与弘扬儒学的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的功能定位,精心策划了一场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色的春节庙会文化活动,写春联、猜灯谜、国学讲座、民俗表演,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让春节里的孔学堂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节日期间,近十万市民来到庙会,感受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春节”。

  看民俗:体会最地道的春节

  贴春联过年是老传统了。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连续两天,邀请省市的50位著名书法家为市民们写春联、送春联,两天时间里,书法家们泼墨挥毫为市民送出了1586副春联。

  “我记得小时候,春联都是每家自己写,因为学书法,每逢过年,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写春联,不仅给自己家写,还要帮亲戚邻居写,不过这些年都是在街上买了,很少看到还有人家自己写春联了。”市民黄杨说,听说有书法家在孔学堂免费为市民写春联,他就带着家人来了,“市面上卖的春联或许很精致,但缺少一份人气儿。”在黄杨看来,能在门前贴上一份书法家写的还带着墨香的春联,很有“面子”。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喧闹,写春联的现场显得特别的温暖和谐:书法家们聚精会神地写,市民们笑容满面地等。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携带印有“龙凤呈祥”的花纹红纸来祈求书法家挥墨书写春联;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得到上联为“矢志不移,学业有成心愿了”,下联为“精诚所至,寒窗不负勤读书”的新春佳联;为市民书写“福”字的书法家,还仔细地为市民讲起了“倒贴福”的由来;还有一些孜孜以求的业余爱好者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和书法家们交流起书画心得……“书法本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希望今后能多在孔学堂这种中华文化氛围厚重的地方开展写春联活动,让更多的市民感受中国的书法国粹。”一位正在为游客挥毫泼墨的书法家说。

  猜灯谜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盛行不衰,深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此次庙会共准备了2000条灯谜,悬挂在孔学堂亲民厅过道两侧和六艺学宫回廊,这些内容丰富的灯谜,每天都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多少年没有猜过灯谜了,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的游园会,感觉真的时光倒转了。”市民刘玉静春节已经是第二次带儿子来猜灯谜了,“现在不仅我着迷,儿子也爱上了猜谜。”刘玉静说。这几天,在对谜台,总能看到猜谜的市民踌躇满志地说出自己的谜底,而在兑奖处,也总能看到一群群猜对谜语的人满怀笑意排队领奖,有的还戏称孔学堂送给了他第一份新年礼物。那种“阔别多年”,高高兴兴、人声鼎沸过大年的场景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除了送春联和猜灯谜,说书也是此次庙会活动一个颇具意义的民俗活动。大年初一上午11点,在明伦堂亲民厅,贵阳著名说书人钟中登上位于28星宿石杵前的讲台,以现代的“三纲五常”故事为说点谈古论今。从周武文王、春秋战国楚襄王治国治家讲到当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张丽莉等道德楷模,从宋朝分家产的历史小故事讲到现代生活,一个个脍炙人口、栩栩如生的典故将延续几千年的中华美德、和睦相处、诚信做人等人生道理转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道理浅显地印入听者心中。

  听讲座:了解最本色的春节

  此次春节文化庙会活动从初二到初七安排了6场精彩的国学讲座,大年初二,来自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朱伟华主任讲述了《春节的由来》;大年初三,国家高级礼仪礼宾师朱珠为大家讲述《春节礼俗》;大年初四,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包俊宜讲述《春联书写及赏析》;大年初五,国家级茶艺师与市民分享《茶文化与茶礼》;大年初六,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张诗军教大家《节日养生和节日饮食》;大年初六,贵州省知名社科专家熊宗仁和大家摆谈《贵州民俗文化面面观》,这6场国学讲座的主题全部围绕“春节”展开,从多个方面让“春节”变得既立体又丰满。

  大年初二上午10点,以《春节的由来》为主题的第一场国学讲座正式开始, 350名听众准时到场,明德厅里座无虚席。主讲人朱伟华教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春节的来历、含义和年俗,一个“年兽”的传说让在场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一首北宋王安石的古诗《元日》画龙点睛,道出了年俗精粹。讲座通过简明扼要指出中国历法《太阳历》、《颛顼历》与春节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春节包饺子、吃汤圆、祭财神、祭祖先、扫年货、戴“人胜”、备耕耘、搭灯棚、放生等传统,引导现代人反思——在欢乐喜庆过春节的同时,要有家国情怀和人生的深刻追求;要懂得祈福、心存敬仰;要振奋精神、辛勤劳作,年终才有收获。现场调查表明,很多中年人、年轻人在这个讲堂上第一次“知道”了不少春节的民俗。“就像听故事,太有意思了。”10岁的钟民明小朋友说,在这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他会把这些内容都写到作文里去。“今天的讲座让我拓宽了视野,最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市民刘施毅这样说。

  国学讲座的第二场是《春节礼俗》,348名听众前来捧场。国家高级礼宾师朱珠为热衷中华文化和节庆民俗的“学生”们介绍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主要习俗,需要躬行的礼仪,核心是强调礼仪的重要作用——“以礼之道致人和”。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讲座得到了全场听众的热烈响应。“中国地大物博,民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春节汇聚了南北方一些共同的习俗,在礼仪上虽有差别,但总的是大体相同的,现在年轻人把这些都忘得差不多了,希望孔学堂的讲座能推动他们把我们的习俗传下去,规范一下自己的德行习惯,懂点礼貌礼仪。”54岁的李乾贵这样说,而在现场,还有很多老人和家长持有同样的观点。“中华是礼仪文明之邦,以前认为祭祖、祭财神就是封建迷信,今天才知道这些都是有来由的传统,是值得传承下去的。”市民唐潇说,一场讲座让她重新认识了春节。

  六场国学讲座精彩纷呈,吸引数千市民前来听讲,而把国学讲座作为春节文化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也算是贵阳在中国各地庙会群众文化活动中开了先河。

  看演出:欣赏最欢快的春节

  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中的文艺演出同样精彩纷呈。从年前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开始,省、市上百位文艺工作者,在孔学堂大成殿前搭就的简约舞台上,为市民献上了包含歌舞、花灯、小品、杂技、快板等节目的精彩演出。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各种民俗表演进入了高潮,威风锣鼓、腰鼓、秧歌民俗专场、曲艺专场、京剧专场、贵阳精神赞歌专场等一一亮相,舞台前天天人头攒动,感受着喜庆、欢快、热闹的文艺表演。

  大年初一的演出在激昂的威风锣鼓声中拉开帷幕,来自白云区的表演队,敲出了热情洋溢、喜气洋洋的新年气象。接着15个曾经在市广场文艺演出中获奖的歌舞节目,舞蹈《祖国之恋》、《织》,歌曲《中国我爱你》、《贵州恋歌》、《春暖花开》,民族风情特色表演《家乡味道木鼓声声》等,让孔学堂这个中华文化殿堂,一下变成了歌舞的海洋,“这是我们贵阳自己的春晚!”市民李芸看完演出,竖起了大拇指。

  曲艺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民间情有独钟,更是观众的“最爱”,在大年初二和初五的曲艺专场中,让到场的市民“笑嗨”啦!群口相声《马年说马》演绎了“马不停蹄、骏马历险、老马识途、万马奔腾”等成语;一袭红衣的快板演员一段《绕口令》,道出生活的精彩、趣闻轶事;相声《歌曲漫谈》、《打灯谜》里演员的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观众带入欢呼雀跃、乐不可支的传统回归中;双簧《闹新春》演员一起“闹”起了新春,笑翻现场。

  “今天,贵州京剧团给观众带来了传统的京剧折子戏。”大年初三,贵州京剧团团长侯丹梅现场告诉记者,为了孔学堂的京剧专场表演,演员们春节前一直在排练做准备,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拾玉镯》的表演诙谐幽默,活泼,娇羞,让观众沉醉于国粹之美中;《霸王别姬》把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项羽展现得淋漓尽致,虞姬“挥剑起舞、慷慨悲歌、最终自刎”让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三岔口》充分表现出古人临危帮困、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也把当天的京剧表演推向了高潮。

  大年初四,孔学堂继续“好戏连台”,向观众推出的全是精品节目,民乐《喜洋洋》、《步步高》的演奏送出吉祥,二胡独奏《苗寨节日》和琵琶独奏《彝族舞曲》有着贵州、贵阳民族文化的“符号”,歌曲《幸福天上来》、《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小品《过年》,魔术《魔灵福祥》等等,节目丰富多彩,看点多多,让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朋友戴维挤到台前,不断地拍摄着,“很好看。”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

  参加大年初六演出的演员,全部来自南明区。“大年初一,我们在筑城广场为3000名观众,献上了‘新春大家乐’的节目,今天又来到了孔学堂,大家会更加投入。”来自南明区文化馆兰艺舞蹈队的张可琴说。

  开场舞蹈《大红灯笼迎新春》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民乐《红歌颂》鼓乐喧天,鼓、锣、箫、管、瑟、琵琶、二胡等乐器组合成一首昂扬的红歌,几分钟内就渲染出了欢歌达旦的节日气氛。到贵阳过年旅游的、河南洛阳的刘耀一家子,正好赶上了现场的演出,他说舞蹈《苗岭花鼓》中,独特的苗装苗饰,让他第一次领略了贵州少数民族过年风情。

  大年初七精彩还在继续……

  “让百姓真正地‘乐’起来!”孔学堂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很多节目来自民间最草根的文化,充满了浓浓的年俗。记者 钱丽 刘辉 文/图

  ①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上,6场国学讲座,吸引数千市民前来听讲。

  ②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上,花灯歌舞《开财门》为大家带来吉祥。

  ③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上,书法家们为市民送上一副副祝福喜庆的春联。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