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两岸交流有“度”“量” 学者冀吸引彼此更多正能量

时间:2013年12月24日 14: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即将过去的2013年,海峡两岸各项交流络绎于途,呈现出“度”与“量”齐增的特点。

  度,既有广度与深度,还有速度。

  从广度上看,2013年,两岸交流领域广泛,涵盖经贸、文化、教育、体育、宗教等多个领域;交流地域广泛,除大陆东部沿海城市和台湾北部城市居民参与外,大陆中西部城市和台湾中南部城市居民也未缺席;交流人士“背景”广泛,除“红”、“蓝”等人士外,陈菊、吴荣元、童振源等“绿营”人士也以适当身份“登陆”。

  从深度上看,两岸间既有政党高层、省市区官员主导的交流,也有草根间的互动。今年以来,“习连会”、“习萧会”、“习吴会”等接连登场;大陆省市区官员率领的赴台经贸、文化或农业交流团多达20余个;而已成为两岸交流品牌项目的海峡论坛,第五次举办吸引了来自台湾22个县市、37家主办单位、30多个界别代表和基层民众近万人出席。

  从速度上看,两岸交通往来提速,“一日生活圈”更加明显。在大陆距离台湾较远的新疆,南方航空公司于4月1日开通乌鲁木齐直飞台北定期航班后,两地的航行时间由原来经第三地的16个多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12月初,福建泉州的晋江机场开通直航台北航线,航行时间仅需1小时20分钟……

  量,既有数量与质量,也有“能量”。

  从数量上看,交流人数持续增长。今年1至10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达182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2.7%;而今年1至11月,台湾居民“登陆”则已超过476万人次。

  两岸交流平台与日俱增。除海峡论坛、两岸两会会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等品牌交流项目外,其他定期交流平台持续发挥作用,新的沟通平台如“首届两岸和平论坛”、“首届两岸媒体前瞻论坛”等陆续出现。

  此外,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新增沈阳、郑州等13个城市,共达26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新增山东曲阜孔庙、湖北武汉辛亥革命遗迹遗址等11处,共达28个。

  从质量上看,两岸各大交流平台发挥各自特色,务实促进两岸民众的沟通,增加彼此的互信。如进入第十年的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增进了两岸青年对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认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包括“蓝”、“绿”人士在内的120多位两岸各界人士更是围绕“两岸政治对话”等议题展开交流,为将来官方展开政治对话“试水温”。

  在旅游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大陆居民从走马观花的旧式旅游,逐渐走向深度游等新式旅游,旅游品质不断提升。

  从“能量”上看,两岸民众在交流交往中增进了血浓于水的感情,在一方遇到天灾等困难时,对岸往往能给予“正能量”。今年大陆四川芦山雅安地震后不到十天,台湾同胞就捐赠了折合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款项。

  对于今年两岸如此热络的交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两岸公权力部门走向合作方便了两岸民众往来,两岸民间社团和商业部门的日益活跃更推动了两岸往来人数的上升。”

  刘国深说,两岸民众往来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有助于两岸民众相互学习、加深了解、消除歧见、增进感情、扩大共识。“两岸交流交往的常态化有助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社会整合、文化融合,并向两岸公权力部门提出更多扩大和改善服务的要求,最终有助于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在刘国深看来,两岸民众往来的潜力还很大,因为还有很多台湾和大陆的民众尚未踏足对岸。

  刘国深认为,循序渐进的交流和自下而上的需求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稳健路径。“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都在学习,都会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念,结果是两岸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趋同,两岸政治难题必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展望2014年,刘国深表示,期待两岸彼此吸引更多对方的正能量,期待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共同面对国际社会的挑战。(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