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台湾明星曾宝仪大陆寻根 淮安老家见到四外婆

时间:2014年06月06日 13:00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从5月开始,央视推出的人文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带名人寻根访祖,在喜欢历史与人文的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易中天、阿丘、陈冲等名人相继在节目中亮相,名人与历史发生碰撞会产生的戏剧效果,给人以深深的震撼。6月2日的一期节目,讲述了台湾明星曾宝仪外公的故事,与其他几期节目不同,曾宝仪大陆寻亲追溯的对象——曾宝仪85岁的外公王悦善先生依然健在,生活在台北。曾宝仪的外公曾是南京“总统府”的一名普通印刷工人,1949年,外公从大陆颠沛到台湾。阔别故乡近半个世纪,直到1992年才重回江苏淮安老家,但他此前从未与台北的家人谈及返乡的经历。

  曾宝仪是香港明星曾志伟的女儿,在曾宝仪三岁时,曾志伟与妻子离婚,曾宝仪到了台湾,从小跟外祖父母一起长大。后考上了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曾宝仪是台湾娱乐圈有名的才女。这些年一直奔忙于台湾与大陆之间。

  参加节目前,曾宝仪觉得外公从来不讲过去的事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回忆和联结。但这一次,她仿佛与外公一起,通过行走和讲述的方式,共同追溯了外公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体会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尝试理解外公当年的被迫与无奈,更是第一次尝试了解和亲近远在外公江苏故土的亲人。

  节目录制结束后,曾宝仪改变了原先的想法,正如她在节目中所说:“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意义。”

  故事

  与外公定过娃娃亲的老奶奶

  录制完《客从何处来》节目后,曾宝仪匆匆赶回了台北的外公家中,刚过去一周,曾宝仪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旅程,她有很多东西想要跟外公分享。外公匆匆出来迎接的步履也难掩他内心的期盼和焦灼。见到外公后,宝仪给外公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奶奶,年龄和外公相仿。

  曾宝仪的大陆寻根之旅就是从了解这位老人开始的。当她跟随节目组来到南京,来接她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曾宝仪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有很特殊的关系,我母亲也跟你家里面有很特殊的关系。”带着巨大的疑惑,她跟着这位名叫董兆庆的中年男子来到他家,见到了他的母亲——一位年迈的老太太。

  通过聊天她才知道,这位姓刘的老太太和外公是亲戚,小的时候还曾和外公定过娃娃亲。然而外公远走台湾后却一直没有回来,刘奶奶在外公家里等了三年后,来到南京当保姆,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后来结婚生子。直到1992年外公回到大陆,他们才在南京见了面,那是迟到了四十多年后的第一次相见,两位耄耋老人互致问候,拉了拉对方的手。

  曾宝仪回忆,外公从来没有在家里提到过跟刘奶奶的娃娃亲,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返乡探亲的时候见过刘奶奶。她向外公展示了南京刘奶奶的照片,十几年未见,外公辨认了很久,最终还是认出了这位故人,关于刘奶奶的经历,耄耋之年的外公仍然记得很清晰。

  找到外公南京的户籍卡

  在南京市档案馆,节目组为曾宝仪安排了一位民国档案研究专家。专家向曾宝仪展示了一张馆藏的她外公年轻时的户籍卡,那是1946年南京人口普查后留下来的珍贵资料。户籍卡上介绍,外公在16岁的时候,就一个人从淮安乡下跑到当时民国的首都南京打工,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印铸局”主任谭釐芝家中做佣人,因为人长得帅气又能识字,后来被主任太太介绍到南京“总统府印刷厂”当印刷工人。

  专家王老师给了曾宝仪一个越洋电话号码,让她打给外公当年在南京遇到的“贵人”谭釐芝。谭先生已经过世,电话那头是他的长子谭学泓。已经76岁的谭老还能清楚地记得曾宝仪外公在他家里的一些故事,那时候全家人都管外公叫“小王”,外公在谭家做工很勤快,个人能力也很突出。在电话里,曾宝仪代表外公诚挚地向谭先生道了一声“谢谢”,如果没有他们一家的赏识和介绍,外公的人生不会有后来的际遇。那一刻,曾宝仪觉得弥足珍贵,正是因为这个节目,将他们两家人多年后又重新联系到一起。

  南京下关火车站,是外公1949年离开南京的地方。1949年大年初一,当其他人家阖家团圆,还在过年的时候。年仅20岁的外公将同总统府80多位工人一起,从下关车站出发,途经上海、杭州、南昌、株洲,一路南下到了广州。2100多公里,就这样一路走了半个月。到了广州以后又搭着邮轮,辗转了两天两夜才到了台湾基隆。而这一去,有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再回到大陆。

  在和外公分享在南京档案馆和总统府拍摄的照片时,外公拿出了一本他保存了65年的总统府文官处职员名册,外公提到这份名册上有100多位,其中被红圈圈出的80多位就是当年和他一起来台湾的同事。这是外公第一次将名册拿给家人看,为了防止损坏,他还特意把名册粘到了一张厚纸上。外公还给宝仪讲了他们在从南京到广州火车上的一些故事。

  淮安老家见到四外婆

  从大陆回台湾后,曾宝仪给外公拿出来了一袋蜜枣,是家乡的侄子让带给外公拿来泡水喝,这是外公最喜欢的。外公的老家是坐落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小村落,17岁以前外公就在这里生活,离家后外公也一直称它为“江北乡下”。曾宝仪跟随节目组来到了这个叫做朱尖村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堂舅舅,而外公的父母和两个亲弟弟都已先后去世。1992年以后,外公回乡探亲三次,每次都会住上一个月。在外公父母的墓碑旁,曾宝仪找到一棵大树,堂舅告诉她,这是外公二十多年前亲手种下的,如今已亭亭如盖。

  家里的老人只剩下了四外婆还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家里只剩下四外公夫妇侍奉父母,直到养老送终。曾宝仪从亲戚那里知道,在家里最穷困的时候,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裹着小脚的四外婆天天一个人外出讨饭,才能勉强维持生计。直到曾宝仪离开,善良的四外婆还在叮嘱她不要把这一切告诉外公,在淳朴的他们看来,过去了就过去了,说出来只会让外公更加难受和后悔……

  在节目拍摄前,曾宝仪打算将旅程中的所有收获都拿回来与外公分享,但在见过四外婆以后,她决定有很多事情不再向外公提起,少小离家老大回,外公的一生已经十分辛苦,她不想再去加诸任何过去的负担与遗憾给外公,就让她在节目里,代替外公说出那声“对不起”。

  这期节目播出时恰逢端午节小长假,看完节目,如果大家有兴趣去问问自己的父母和祖辈,你从哪里来?你曾经经历了什么?正如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人生充满了转折,而先人的转折至少决定了我们前半生的归属。我们在一个家庭的脉络中,还是得以窥看历史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共同痕迹。这个节目便有了它在当下的意义。继曾宝仪外公的故事之后,《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收官之作马未都的寻根故事将于6月9日周一晚22时38分登陆央视综合频道。本报记者金力维 J187

  自述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曾宝仪

  “人生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环环相扣。而当下便是总合,无一例外。”

  节目组要我写一篇参与《客从何处来》的行后文时,我心里是有点抗拒的。我的祖先,并不像其他参与的嘉宾们,有着可歌可泣、足以载入史料的过去,说到底,翻遍祖宗十八代,我的家族其实平凡到无足挂齿,一字排开其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在追寻的过程中,走过长辈们曾经踏过的土地,那些排山倒海、涌上心头的情绪却又那么地真实。我心想,不就是这一个一个在主流史料中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未必知道的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又切切实实地活过的人们,加总在一起,才能成为历史的洪流吗?

  想到这,我便释然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那在历史课本上寥寥数语、不带感情的几行字,都是他们有血有泪、真实活过的人生。

  走上追寻这条路前,想了很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正式开始前,我甚至告诉自己,不管找到了什么,我还是我,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走完以后,我还是我,但我理解了,若把所有人的人生拉开来看,当下好的未必以后就好;曾经有过的苦痛,看到结局,或许会喜剧收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选择的自由,却又被先人不知何时种下的因牵着走。祖先的功名,会在时局大洗牌后,成为当时的污点;与生俱来的污点带来的无奈苦难,走到下一代,却又变成重生的转机。

  人生啊!我们是如此的巨大却又无比的渺小啊!

  还是感谢节目组愿意花大量的、不符成本的时间在我这样的小人物家族上,能为曾经真实存有的过去留下些什么,对共同走过那段大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故事能给大家些许的触动,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个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那些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笃定地跟他们说:“正因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

  这样,也就功德圆满了。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