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8月20日电(记者 王凡凡)这是一场迟到了5年的访谈:从2009年8月首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在厦门举办至今。借助第五届大展在福建博物院举办的机会,记者采访了此项活动的策划者周樱女士。
“除继续举办大展外,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引进台湾及国际先进美育资源,在大陆打造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美术馆。有专家认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已经迟到了近2个世纪,与这个相比,5年时间还不是太长。”所幸,虽然过去了这么多日夜,坐在面前的周樱依然两眼清澈,一脸纯净。
“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是国台办对台重点交流项目,两岸目前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项少儿美术交流活动。
而作为策展者,周樱一开始并不看好这项活动。她所领导的厦门云扬天际文化艺术机构主要从事中外及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大型文化艺术事件的策划组织,虽然成立较晚,但在业界已拥有一定的人脉和知名度:2007年她们曾与德国有关部门携手,成功举办了“艺术与环境·中德艺术节”;2009年又在厦门、成都等地策划了“灰空间接力”系列当代艺术展,其中“灰空间接力之一:借光”还入选文化部当年“中国现当代艺术重点推广项目”。
的确,从商业角度看,做少儿项目事情杂,麻烦多,收益少甚至要倒贴钱,所以业界一般没人爱碰这块。据悉,第三届大展时,周樱她们就遇到资金困难,最后还是婆婆拿出自己的体已钱帮助撑下去的。看来,一直被圈内公认为“很文艺”的周樱并非不懂“商道”,也不是真的“很有钱”。
说起来,“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的真正催生者是汶川大地震——这场中华民族共同的大灾难。
“当灾难来临,我们能做的真的不多,只希望能尽一份心意,给灾区的孩子们带去快乐,哪怕是暂时的。”周樱告诉记者,2008年5月12日,她正与几位两岸文艺界朋友在泉州参加活动,共同的想法,诞生了一个旨在“给灾区儿童撑出一片快乐空间”的“小海豚行动”。
“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便是这项行动计划的一个延续:邀请灾区儿童到海峡西岸福建,与两岸艺术家、小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让孩子们拥有彩色和温柔的心”。
共有近300位师生代表参加了首届大展颁奖活动,其中包括来自台湾地区的50位获奖代表和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30位师生。浙江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何水法,书画家、艺术评论家谢春彦,台湾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周澄,台湾儿童美术专家林千铃等著名艺术大师和少儿美术教育专家应邀到现场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让孩子们有近距离接触大师的机会。其后,部分获奖作品还赴台北进行巡展,近千名台湾少儿及家长们参观了展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从此欲罢不能,并逐步有了相应模式:“童画天地”展示专家们精心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艺术的力量”主要展示弱势少儿群体作品,传达他们的心愿与渴望,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来帮扶那些特殊儿童;“当代对话未来”则动员了几乎能动员到的两岸三地社会资源,包括艺术、教育、传媒、政府部门等方面知名人士,出来给孩子们“站台”,体现出了大展“关注孩子即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未来”的理念。
也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集中思索。从“让世界因你而美丽”、“故事”到“季·节”、“变形记”再到开放性的“!”,随着征集主题的变化和研讨内容的深入,专家学者发现,两岸四地孩子的作品差异性越来越强,并引发了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激烈的讨论。
“不过,现在结论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了,即: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美’不在‘术’。从目前大陆美术教育模式与现状来看,如果不能进一步地改革和变化,仅仅单纯传授绘画技艺的被动式教学,对未来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将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目前已得到两岸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支持,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至第五届大展,征集到的作品已3万余幅。而从第二届起,当代著名艺术家徐冰更是直接参与进来,奉献出自己的精品力作,为大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思想的分量。
更为可喜的是,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支持下,周樱和她的同事们孜孜以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美术馆”已有望在福建落地。
“200年前,德国两大文豪歌德与席勒就发现美学教育是各种思想的缩影和提升国民精神素质的关键。席勒还为此专门写下著名的《审美教育书简》,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理念。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曾把欧洲强盛的原因归结为‘科学’与‘艺术’之发达,并大力提倡美术教育,只可惜,这一倡导没能延续下去,系统的美术教育依旧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中缺席。因此,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已经迟到太多,不能不发出呼唤并做出动作了。”周樱说。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