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时间:2015年03月02日 07: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村民争相领取“福汤”。 余丹 摄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道士诵经为“福肉”祈福。 余丹 摄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领取“福肉”场面壮观。 余丹 摄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肉会“听经” 纪念“开漳圣王”

  中新网漳州3月1日电 (余丹)1日(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建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檀林社,鞭炮声不绝于耳,当地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食福”祭祀活动。这也是唯一流传于闽南漳州地区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食福”也称“吃福”、“十一福”。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漳州龙文区蓝田梧桥村檀林社都会举办大型“食福”祭祀活动。而这里的村民,也选择在正月十一祭拜“天公”(玉皇大帝),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上午9时,中新网记者在檀林社现场看到,500余袋“福肉”整齐地摆放在祭台前,檀林社村民陆续到达祭拜所在地——“福山”,等候道士“做平安”,遥祭天公。

  现年64岁的黄水溪是漳州龙文区道教协会副会长,主持“食福”祭祀活动已有22年。只见其身着道士服,手持供品和摇铃,在盛放着“福肉”的三张大桌间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念着经文。

  外人不懂,以为道士正在给“福肉”超度,黄水溪纠正了这一种说法:“这不是‘超度’,这是给‘福肉’祈福,村民们领走‘福肉’,寓意将‘福份’领回家。”

  黄水溪告诉中新网记者,一场法会做下来,大约需要2个小时。“经法师在道壇置爻后,代表‘天公’满意我们的祭祀活动,法会方能结束。”黄水溪所说的“置爻”,是指将两片竹制或木制成的爻置于地面,如果出现一正一反,则寓意吉兆。

  上午11时许,在置出爻杯后,“食福”祭祀法会结束。在“福头”的主持下,村民们有序地领着各自的“福肉”、“福汤”、“福香”,回到各自的家中。等拜完家中的神明,一家人便能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食福”,尽享天伦之乐。

  据漳州东乡陈氏理事会会长陈建生介绍,“食福”习俗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唐代开漳将领。

  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陈政率中原府兵南下平息骚乱,其母魏敬随后与另外两个儿子带兵南下支援。当部队行进到檀林时,见这里有座种满檀香树的山坡,魏敬于是决定在此设坛,祈求天兵天将助阵。

  随后唐军获胜,军民们在檀林杀猪宰羊,共祭“天公”。村民们感慨托唐军的福才有“福肉”吃,从此,“食福”风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人们把那座小山头称为“福山”,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都在山上分“福肉”,也称为“拾福份”。

  檀林社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最主要的聚集地。此后,随着陈政、陈元光的后代向外播迁,并在明清时期大量迁徙到台湾,“吃福”的习俗也在海峡对岸传播开来。龙文檀林食福习俗也于2008年被列入漳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门县美术学会理事、著名雕刻大师李锡福,当日也带领家人来到檀林社感受民间“食福”活动。“台湾也有‘吃福’习俗,但没有这里那么热闹。”李锡福表示,参加完“食福”活动,沾沾“福气”,也把“福份”领回金门去。(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