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两岸传统民俗唤乡愁
作者 林春茵
1949年,福建闽侯人严训祥跨过“黑水沟”,在海峡对岸创建绣庄,成为台湾第一代福州师傅,传承“闽绣”。59年前,当林玉泉拜师严训祥时,这个16岁的台南囝仔还体味不出一针一线中的“虾油味”。
如今,75岁的林玉泉已被台湾业界尊称为“府城老秀才”,作品上过米兰时装周。1日,老人家来到师傅的故乡福州参加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他告诉中新社记者,有“回家的感觉”,期待能在此遇到合适的传人。
“这就是黑水沟,我们的客家先祖渡过这片台湾海峡,到了台湾。”台湾高雄美浓“原乡缘”纸伞文化村的传承人李明祥打开一把油纸伞,向记者讲述客家先民渡海赴台的故事。
被李明祥先祖传唱为“六死三留一回头”的“黑水沟”,正是台湾海峡。过去,因海运阻隔,也因台海局势动荡,这湾浅浅的海峡蓄起满满乡愁,令诗人传唱“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24年的台湾人还在用蓑衣避雨,第一把雨伞正是从大陆带过去的。”李明祥手中直径1米2的伞面,次第画着黑水沟、土楼、东门楼、敬字亭和溪边洗衣种稻的人像,“这是美浓故事伞,也是两岸故事伞”。
在两岸民俗文化节现场,李明祥78岁的母亲李林秀娣正往伞面描画牡丹,这是台湾客家手工纸伞最常见的花卉图案。
“台湾伞业在上世纪90年代受到大陆外销纸伞冲击,滞塞10年,几近萎缩,直到近十余年,我们融入创意和客家在地元素,终于走出不同区隔。”李明祥坦言,在这场同质化竞争中,美浓纸伞反而得益,倒逼出独特风貌。
从前,“黑水沟”难以跨越;如今,闽台海上客运直航畅通,闽台乡亲往来热络。2014年,闽台海上客运直航共运送旅客约171万人次,同比增长达12%,创历史新高。
“我几乎每个月都来探师学艺,一是虔诚,一是方便。”台湾高雄如真园掌中剧团陈志清说。他跨海向漳州木偶大师庄陈华拜师学艺,已携手福建剧团创作郑成功题材剧目,力求同登国际舞台。
一海之隔的庄陈华与陈志清父亲同为漳州人,相交20年。几年前,当漳州木偶剧团首次入台巡演时,掌门人庄陈华精湛技艺征服了已入行30多年的陈志清。
陈志清的台湾布袋木偶戏引入了现代影视声光电技术,成为“霹雳木偶金光戏”,善于营造热血飘逸的武侠世界。在他看来,漳州木偶戏则保留很多传统表演手法,技法细腻,“希望两岸合作,一起向世界发扬光大”。
在此次两岸民俗文化节中,评话、伬唱、十番等福州民乐轮番登场。
“台湾尚有福州籍乡亲80万人,对这些家乡艺术难以忘怀。”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曾在率团巡演全台时发现,台湾的老福州们组织了“八闽乐府”,“在一遍遍演练家乡乐曲中,重温乡情”。
闽江学院副院长、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麟斌表示,两岸民俗文化有共同的母体“脐带”,在岁月流变中,呈现出先分终合的承递关系;在持续的交流中,已由过去的单方输送,发展为现在的互动交流合作,“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