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两岸布袋木偶戏:从“花开两朵”到融合并进

时间:2015年03月05日 08:09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两岸布袋木偶戏:从“花开两朵”到融合并进

  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上,陈志清(右)与团友一同进行布袋木偶戏变脸表演

  一次同台表演,再次引出两岸布袋木偶戏的传承话题。两岸布袋木偶戏源出一脉,各自发展后如今再度交流融合,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吸引观众?

  3月1日,第八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南江滨公园举行。其中,在木偶戏专场,来自台湾与晋江的掌中木偶剧团同台献艺,以各自的拿手绝活展现两岸源出一脉又各有发展的布袋木偶戏,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叫好。

  “花开两朵”各有特色

  这次来榕交流的是来自高雄的如真园掌中剧团。团长陈志清出身木偶戏世家,他向记者介绍,台湾的木偶戏大约是清代从大陆传入的,源头就是福建,这次算是“回娘家”了。

  陈志清告诉记者,木偶戏传统在台湾曾经中断,近二三十年才重新恢复起来,台湾文化部门也很重视和支持。但是,许多木偶戏的传统技艺毕竟已经遗失。“由于生存压力等原因,台湾在将现代舞台手段融入木偶戏表演方面,先行一步,比如注重声光电效果、舞台布景等,发展出了霹雳木偶戏等。”陈志清说。

  2010年12月,来大陆参加演出的陈志清完成夙愿,得以拜父亲多年好友、漳州木偶表演大师庄陈华为师,跟随学习木偶表演艺术。“我祖籍就是漳州的,在台湾表演木偶戏30多年,但与庄老师一接触,他指上功夫的扎实、精湛还是令我五体投地。”陈志清说,庄陈华从不藏师,总是尽力教他,让他进步很快,那几年,他几乎每个月都往漳州跑。

  庄陈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木偶戏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比如操偶技术,大陆艺人基本功扎实,在木偶的动作神态表现方面很见功力;而台湾艺人则在口白方面比较突出,一个人可表现男女老少等各种声音,令人称奇。

  “老树新芽”创新求变

  布袋木偶戏作为流传上千年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也面临着发展难题。比如,如何吸引观众?如何吸引年轻人接班,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对此,陈志清颇有感触。他介绍,台湾木偶剧团由于生存压力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得把木偶做得更大,一个木偶可做到90-120厘米大,是大陆木偶的3-4倍,一场木偶戏演出可容纳500-800人,方便更多的人观看。

  同样,此次与台湾剧团同台献艺的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也深有体会。两年前,他们的创新儿童剧《小萝卜头》由于题材接近现代,加上运用动漫的手法,一推出就大受欢迎。春节期间,该团在晋江木偶剧院连续演出20场,吸引了不少家庭全家老少前来观看,门票早早就销售一空。

  晋江掌中木偶戏剧团团长洪世键认为,木偶戏是儿童天生就喜欢的东西,推广木偶戏,从年轻人抓起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应该让木偶戏在小朋友心里扎下根”。

  融合交流 共谋发展

  近几年,两岸民俗活动交流日渐增多,陈志清和他的木偶剧团也多次到北京、上海、天津、漳州等地交流。

  这次一同来福州交流的台湾青年木偶联合发展交流协会秘书长陈颖隽认为,木偶戏是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木偶戏是双方共同的使命。“形式上,两岸的艺术团体除了彼此在技艺上的交流外,也可以借由艺术节等活动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传统文化之美。”

  陈颖隽还建议,可以通过在学校培养专任任课教师、举办传统民族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进行传统文艺的推广。他介绍,台湾在十几年前,就将传统木偶戏列入了小学的艺术与人文课程中,持续的熏陶培养,再加上现代表演元素的融入,使台湾木偶戏的观众群体遍布各个年龄段。比如台湾制作的霹雳布袋戏,从1984年开始就在电视上播出,风靡全台,至今已经制作播出了2000多集。

  得益于近年来频繁的互动交流,两岸布袋木偶戏也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态势,剧目选材上更加贴近现代、贴近生活,而在舞台布置方面,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也逐渐成为风尚。“通过学习借鉴,相信布袋木偶戏的前景会像这春天一样美好。”陈志清说。(记者龙友情 文/图)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