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成沛)在厦台商陈岱明近期从台中返厦,在清泉岗机场买了一本书,书名叫《厦门这么吃》。他说老是有台湾朋友过来厦门,不知道到哪里吃,这样的书对他来讲“很有参考价值”。厦门知名美食专栏作家凌 的这本《厦门这么吃》,是近年来众多大陆书籍输出到台湾的一例。两岸出版业交流近年来方兴未艾,屡结硕果。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总理答记者问,刚结束的“两会”,“全民阅读”成为关注焦点。与大陆相比,台湾的阅读风气更盛,数据显示,台湾每年百万人均的新书量排名世界第二位。爱读书的台湾人,对大陆作家、作品青睐有加,而且兼容并包。
时代色彩:老知识青年的遭遇在台有共鸣
台湾作家刘台平2012年以一部讲述“台湾‘外省第二代’眷村情缘”的传记散文体小说《眷村》,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二等奖。2013年,这本书得以出版,刘台平也带着它到大陆签售,为大陆读者解读台湾“无根的一代”。
昨日,人在台北的刘台平接受导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两年来,他持续创作,手头有两部书已跟大陆出版社接洽,不日就将问世。与此同时,他回归自己另一身份“出版人”,去年已将两本大陆作家的作品“简体转繁体”到台湾出版,得到不俗反响,手头也有一本书在运作,也马上就要跟大家见面。
刘台平选择在台出版作品的大陆作家很有针对性,他们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多讲述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身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故事。对此感兴趣的,正是跟他们年龄相似的台湾中老年龄层读者,这也是现在购买纸质书籍的一大主力人群。
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根据刘台平观察,两岸隔绝时期大陆发生的事,同年龄层的台湾读者也会有共鸣。刘台平向导报记者透露,像这样的书在台湾出版,第一版印数通常在1500到2000本,台湾市场不大,如果能卖完,保本之外还略有盈余。
他同时表示,台湾市场不大,大陆作家对此要求也不甚高,基本上只要在台出版,吸引“台湾读者粉丝群”,能跟他们互动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