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陆上女神”陈靖姑:以慈济人 以爱化人

时间:2015年03月31日 13:13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成为台湾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台湾民众在台北市设立宏伟而隆重的行宫欢迎陈靖姑金身的到来,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杜新华 摄

  翠屏湖畔,千年临水。元宵刚过,位于古田县大桥镇的临水宫,香火鼎盛。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在陈靖姑像前跪拜、祈福。

  “陆上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建两大女神之一。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她从人走向神,又从地方小神成为列入国家祀典的女神。在当下,她还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世人,传播正能量。

  女杰到神的升华

  陈靖姑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古田县民俗文化专家林兴华向记者展示了关于陈靖姑的诸多史料。

  关于陈靖姑的身世,明代黄仲昭所纂《八闽通志》记载:陈靖姑“父名昌,母葛氏,生于唐大历二年。嫁刘杞,年二十四而卒”。1997年版的《古田县志》中也有记录:“靖姑17岁时曾上闾山学道术,18岁时嫁给古田人刘杞。先后在闽江流域及闽北诸地施医救产,除恶安良。”

  陈靖姑生前是一位心怀怜悯的女杰。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中有“遇馁妪,发箪饭饭之”之语,说的是靖姑看到饥饿的老妇,就把竹筒饭给她吃。1938年版《福建通志》又有一例:“靖姑尝过荒冢,得遗骸,卷以箦而禁之。”说的是陈靖姑在路过乱坟时,见到暴露的骸骨,就用竹席将其包裹。

  据明万历何乔远《闽书》记载,陈靖姑嫁给刘杞后,怀孕数月碰上大旱,她便前往祈雨,却因此死于难产。临终前她发誓曰:“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

  “生命的平安、健康成长,是当时社会的最大祈求。临终救世人产难的誓言,成为陈靖姑由人入神的转折点。”林兴华说,陈靖姑在短短24年的人生中,胸怀慈悲,舍己救难,她在生前就被奉若神明,死后即被奉为真神。

  陈靖姑产终后,立即有人在临水即今天的大桥镇为她立庙。临水宫建成后,陈靖姑成为精神层面的女神。

  信仰文化的力量

  千百年来,陈靖姑信仰文化源远流长,融入地方文化,融进百姓的精神血液中,也得到历朝历代从民间到官方的认同。据记载,历代朝廷对临水宫的修缮、扩建,对陈靖姑的敕封,有数十次之多。

  “陈靖姑信仰文化中所隐含的思想,特别是护国佑民、保护妇幼、脱胎祈雨、甘于奉献,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与主流价值是一致的。”临水文化研究学者汪荣说,古田人在陈靖姑文化的熏陶下,民风质朴,勤劳勇敢,乐善好施,甘于奉献。

  古田县爱心公益联盟发起人张敏青就深受陈靖姑文化影响。“16岁时,我母亲拿回一本《陈夫人传》。当时看了陈靖姑斩妖除魔、帮助弱势群体的故事,我就想,自己也能那样帮助别人,该多好。”

  2003年,张敏青担任古田论坛公益版块的版主,经常组织公益活动。2009年古田县爱心公益联盟成立,她又当上了会长。“我们每年选一个乡镇,把这个乡镇的所有村庄都走遍,调查困难人群,再组织捐款,对他们给予帮扶。”她说,2013年以来,联盟已走过3个乡镇的所有建制村,为当地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古田,像张敏青这样的好人还有很多。近年,古田涌现出了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张如钿、诚实守信“中国好人”吴绍龙、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倪志敏等,成为“好人之城”。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反省。”汪荣说,陈靖姑信仰文化的核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它以信仰的力量让人反省,让人内心净化,让人乐于奉献。

  在两岸传播大爱

  目前,作为陈靖姑信仰文化发祥地的古田临水宫祖庙,在全球有4000多座分宫分庙,仅台湾就有400多座,信众约1000万人。

  华人共有的陈靖姑信仰文化,成为两岸交流中的纽带。2009年,古田县临水宫管委会与台湾顺天圣母协会共同举办古田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2010年10月,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古田县举办;从201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陈靖姑祭祀吸引着大量的台湾信众;2014年,第二次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在台湾引起轰动,并确定了5年一游的框架……

  “从频繁的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到,临水文化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信仰文化,是一座架设在海峡两岸的文化桥梁。”汪荣说,海峡两岸民众以临水夫人朝圣为纽带,以陈靖姑学术研讨为平台,以临水夫人信仰为桥梁,不断地挖掘和承续两岸文化渊源关系,推动和深化两岸的民间往来,促进、提升了两岸的旅游文化合作,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不过,陈靖姑信仰文化的传播,依然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陈靖姑信仰文化面临着研究不足的境况。我们没有专门的机构,也缺乏研究人员,陈靖姑的史料未经全面整理。”林兴华建议,要建立正规的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团队,进行成规模、系统化的研究,并请知名专家前来交流、研讨。

  在两岸交流上,汪荣表示,交流的空间和力度还需加强:“目前两岸在临水文化的传承与推介上各有侧重,台湾信众主要把临水文化作为神明祈求来加以传播普及,侧重道教信仰方面;大陆则主要把临水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的信俗文化来加以挖掘与弘扬,侧重特色文化的品质方面。两种形式各有优点、各有不足,应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把神明敬拜与信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临水文化的影响力。”(王国萍 吴旭涛 李国镔 吴涧)

  采访手记

  信仰之力与“好人之城”

  古田临水宫,常年香火鼎盛。尤其在正月,省内外的信众纷纷组团前来请香接火,宫外的大巴排起长龙。

  这是信仰的力量。陈靖姑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女神,真善美的化身。正如学者汪荣所说,信众在一跪一叩首之间,每一次许愿和还愿,都是一次自我的反省,一次精神的洗礼。慈爱在此仪式中灌输于每一位信众,又经他们传播得更远。从唐至今,陈靖姑的故事在流传,信仰在延续。它们已融入这一方水土,成就了古田县这座“好人之城”。

  信俗文化的优势在于广泛流传,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老人还是儿童之中,都具有影响力。我们应该做的,是从中凝练提取出最精华的部分,加以弘扬。尤其是在目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发扬好陈靖姑信俗文化,让“好人之城”涌现更多的好人好事,应该是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陈靖姑信俗文化在当下的特殊价值,将其列入闽文化的重要部分加以推广。古田县也着力挖掘、发扬其精神内涵,并借助信俗文化,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吴旭涛)

  文化名片

  陈靖姑被海内外誉为 “妇女儿童保护神”,与妈祖齐名,是福建两大女神之一,临水夫人是陈靖姑大众化的尊称。

  全球凡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都有临水夫人信仰文化的存在,世界各地的信众有8000多万人,遍及闽、浙、台、港、澳等地及东南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各地信众通过为陈靖姑庆祝圣诞和从祖宫请香接火等仪俗,弘扬陈靖姑抑恶扬善、扶正驱邪、为民献身的精神。

第六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行。 杜新华 摄

  陈靖姑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古田代代相传,志愿者下基层义务服务群众已成为普遍的常态化活动。李国镔 摄

  故事一

  当好信俗文化的“护法”

  “陈靖姑信仰文化对古田人来说,可谓从小耳濡目染。” 古田县民俗文化专家林兴华说,从孩童时代开始,他就听外公外婆讲述临水夫人的故事。陈靖姑信仰,伴随他长大。

  林兴华第一次到临水宫,是1982年暑假。当时他从宁德师专英语专业毕业不久,对古田民间文化充满兴趣的他到处考察,便到临水宫实地观看。

  后来,林兴华调到文化部门工作,直接从事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以我多年来接触到的临水夫人信仰文化来看,与妈祖信仰文化相比,陈靖姑信仰文化还需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他说。

  学术研究,是提高层次的基础。林兴华在古田县文化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多年来,他通过不断地进行民间采访、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并参加民间或官方的研讨、交流,做了临水夫人文化整体策划,取得许多成果。去年6月,《印象临水夫人》出版,对陈靖姑信仰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林兴华担任了本书的文稿统筹。

  “我们古田县没有奇山异水,最突出的就是人文——陈靖姑信仰文化。”他说,这几年古田县对这一文化的挖掘和宣传非常重视,期望不久,陈靖姑信仰文化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影响世界。(王国萍 吴旭涛)

  故事二

  女神入台记

  陈靖姑信仰文化,是两岸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陈靖姑信仰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大致始于明宣德年间,兴于清代,盛于民国,尤其是1945年以后,台湾各地的临水宫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

  随着陈靖姑信仰在台湾的传扬、发展,陈靖姑不仅作为妇幼保护神,还与台湾当地的特色文化结合出新的信仰诠释。陈靖姑信仰在传入台湾的500多年中,不仅仅是宗教信仰中护产保婴、斩妖除魔、除暴安良的正义之神,还是安定民心的天使、善良风俗的感召者、伦理道德的楷模。

  1983年9月,台北市黄先生绕道香港到古田临水宫祖庙进香朝圣。这一里程碑之举,在台湾岛内产生了极大影响。随后,陆续有台胞到古田临水宫进香。应台湾台南白河临水宫邀请,古田临水宫首次组团,于1999年7月2日至12日赴台进行为期11天访问参观,实现了破冰之旅。此后,宁台两地交流互动不断升温。

  近年来,每年都有万余名台胞来古田临水宫祖庙朝拜,显示了陈靖姑信仰文化在台湾社会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借助陈靖姑信仰文化这一纽带,宁德和台湾两地陈靖姑文化交流进入良性发展,两岸人民在“人同祖、神同缘”的共同仪俗中,增进了情感交流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王国萍 吴旭涛)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