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昔日台湾岛内“慈湖谒陵”的一幕幕已成过眼云烟。蒋介石1975年4月5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40年过去了,但对两岸百姓来说,与蒋介石、蒋经国、宋美龄甚至蒋家后人有关的消息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他们的解构和评价似乎从没停止过。今年3月台南校园蒋介石铜像被强拆,去年底台媒传“蒋介石戎装骑马铜像将亮相浙江奉化老家”,以及大陆热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建丰同志(即蒋经国)”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关键是要用好”等台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新闻或现象背后,两岸到底如何看“蒋氏父子”?
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远比台湾的“丰满”
2014年11月底,台北市中山堂。一场“低调而隆重”的实验话剧正在上演,这部剧名叫《再见》,讲的是两位中国近代史上最叱咤风云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另一个时空见面的场景。在剧中饰演毛泽东的是台湾演员、主持人侯冠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不谈政治,就是想探讨一下生命意义和生死哲学。而且,这是在台湾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蒋介石。”
40年来,蒋介石在台湾的形象变化绘出了一个完整的跌落曲线。对台湾影视娱乐生态很了解的侯冠群回忆,当年蒋介石在台湾的地位,甚至高到了没有任何影视剧敢正面演绎的程度,“可以这么说,我的记忆当中,台湾荧幕上几乎没有过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形象,从没有人正式扮演过他们。因为当时在台湾,蒋介石是一个被神话的人,而且那个时候是瞧不起演员、瞧不起娱乐圈的,当局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演蒋介石。”
如果说蒋介石的形象很少出现在台湾的文艺作品中,相比之下,在大陆,这位历史人物却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上世纪70年代末拍摄的《大渡河》《吉鸿昌》,把蒋介石的形象搬上了大陆的银幕上,但戏份并不多。据说当时饰演蒋介石的赵恒多为演好这个人物,想了很多办法,弄到一些海外出版的有关蒋介石的传记和著作。他反复琢磨蒋的性格和神态举止,为刻画出蒋“专制独裁”的形象,甚至多次去拜访前国民党高级将领。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导演成荫试图塑造了一个更加丰满的蒋介石,他表示:“要深刻揭露这种人物的反动本质,必须突破过去创作中对反面人物采取简单化的处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第一次让这个反面人物讲起了方言、骂起“娘希匹”。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凭此片夺得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蒋经国解除持续38年的戒严令,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在建国四十周年献礼影片《开国大典》中,孙飞虎扮演的蒋介石是戏份仅少于毛泽东的“男二号”。评论认为,他塑造的蒋介石不再只是一个狡诈凶残的刻板角色,而是更加丰满,这样一来,更衬托出将其打败的队伍非常伟大。
“反(腐),就要亡党;不反,就要亡国!”这是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中最入骨的台词,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与陈坤饰演的蒋经国,被外界称为“外形最不像,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蒋氏父子”。环球网近日对蒋介石父子的形象做了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氏父子形象,16.9%网民认为“比较人性化”,47.4%认为“没有刻意丑化”,而35.7%的人认为“比较接近历史”。谈起大陆影视作品中蒋介石的形象,出版过《蒋介石传》《宋美龄传》的著名历史学家杨树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我看来,电视剧《长征》中陈道明塑造的蒋介石最真实,虽然形象上不太像,说的也是普通话,但演得十分传神,剧本本身很接近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多年致力于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党史的研究,著有《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已出三卷)等。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形象,已不再是“妖魔化”或“丑化”式的简单处理,而是更客观、全面和真实。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