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吕国英“气墨灵象”艺术论二:如气化墨 载灵承象

2017年08月05日 14:06:42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作者简介

  吕国英,作家、艺术评论家,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长征副刊》主编,高级编辑。已撰述出版文学、评论等作品数百万字,多篇作品获国家或军队重要奖项。

  主要著作:《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其中《大艺立三极》由中英两种文字、多版次出版,《陶艺狂人》《神雕》多次再版。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笔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艺法灵象”揭示艺术本质规律;“高学大德”者方入“气墨灵象”之境;“润灵乐境”推挽文艺高峰。

  主要评论:《自成高格入妙境》《“贾氏山水”密码》《艺术,心狂方成大家》《天才,晚成方可大成》《“色彩狂人”的非常之道》《“花”到极致方成“魁”》《心至“艺境”尽通达》《艺术创作有“五忌”》《创新艺术与“气墨灵象”》。

  如气化墨 载灵承象 

  说文论艺,近前中国三大盛事妙传启迪。一者,量子卫星检验信息“纠缠”传递;二者,射电望远镜探秘地外文明;三者,大火箭实现首航飞行。

  换言之,大火箭让我们飞得更高,射电望远镜让我们听得更深,量子卫星让我们传得更远。简单说,高端、独特的工具、载体,让我们实现了更高、更深、更远。

  其实,人类文明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不断创制工具、发现与应用载体的历史。科学探索如此,文艺创作亦然。

   

  林风眠 《仕女》 

  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文艺创作面临不少挑战,最为突出的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究其原因,或涉诸多方面,比如,浮躁、拜金;比如,“克隆”、抄袭;还比如,媚俗、功利。从认知与实践论观点看,在除“疾”祛“病”的同时,找到上质量、攀高峰的“载体”与“工具”,并创制应用之,是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林风眠 《秋山图》 

  以绘画艺术而言,笔墨(彩墨、油彩)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画面的核心要素(国画创作尤为如此)。从绘画实践观,笔墨境界之高低,不仅决定着作品境界,也左右着艺术审美。笔墨高致则作品雅;笔墨谄媚则作品俗。正由此,笔墨承担着作品载体之使命。

  毋庸讳言,当今绘画艺术无质量、缺高峰,笔墨问题首当为责。这些问题表现形式多矣,突出呈现在陈、俗、脏、假、乱、死“六个字”上。“陈”就是陈旧腐朽;“俗”就是谄媚逢迎;“脏”就是污浊龌龊;“乱”就是混杂无序;“假”就是虚情假意;“死”就是呆板僵硬,毫无灵动。“死”是问题的根本,也是笔墨问题的“罪魁”。

   

  朱德群 《夜尽天明》 

  如何令笔墨进入清新、高格、纯净、融合、朴真与灵动?或者,高境界之笔墨又该是一种怎样的笔墨?从笔墨的生发与演变发展中,我们似可寻出端倪。

  从绘画艺术史观,笔墨发展演变迄今经历了线墨、意墨、泼墨几个阶段,这已几近共识。线墨就是工描之墨,与求形状貌相牵;意墨就是意象之墨,与寄情寓意相契;泼墨就是抽象之墨,与挥洒心绪相和。“三墨”之后,或由“三墨”交互、融合、延伸出现的,是“三墨”合一。在承载艺术新象中,这种“三墨合一”之墨,突破既往笔墨诸法与技巧限制,追求笔墨浑朴天成之趣,呈现朴茂之境,表达朴拙之美,意为“朴墨”。朴墨具有朴本之真,与朴拙归真相宜。

[责任编辑: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