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宋代科举社会》:认识科举制度与宋代社会的必读书

2017年01月09日 09:19:06  来源:凤凰读书
字号:    

  书名:宋代科举社会

  作者:梁庚尧 著

  定价:45.00元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省新会县,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梁氏治史,尤精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和宋代历史研究。著有《南宋的农地利用政策》《南宋的农村经济》《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宋代科举社会》等。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简明目录】

  序

  第一讲 科举制度(上)

  一、宋代的重视科举

  二、贡举程序

  第二讲 科举制度(下)

  一、科目与考试内容的演变

  二、防弊措施不断加严

  第一、二讲参考书目

  第三讲 印刷术的普及与影响

  一、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

  二、出版业蓬勃发展

  三、读书与藏书愈益方便

  第三讲参考书目

  第四讲 官学的演变(上)

  一、从国子监到太学

  二、太学入学方式的演变

  三、太学的课程与考核

  四、太学生的待遇与出身

  第五讲 官学的演变(下)

  一、州县学校基础的奠定

  二、地方学官考试与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南宋地方官学生员人数大增

  四、官设书院的兴起

  第六讲 私学的兴盛

  一、社会对教育需求日增

  二、启蒙教育

  三、举业与讲学

  第四、五、六讲参考书目

  第七讲 政府与社会对士人的资助(上)

  一、官学、官设书院的学廪

  二、民间的义学

  第八讲 政府与社会对士人的资助(下)

  一、赴考旅费的补助

  二、婚、丧及生活等济助

  第七、八讲参考书目

  第九讲 社会流动及其局限

  一、旧门第消失与新士人兴起

  二、荫补、财富与亲缘的影响

  第九讲参考书目

  第十讲 士人的生活与出路

  一、士人的家庭经济

  二、求学与应考生涯

  三、不仕士人的生活与出路

  第十讲参考书目

  第十一讲 官户、士人的特权及其限制

  一、官户、士人的身份

  二、税、役的减免

  三、法律的特殊待遇

  四、对经商、租佃官田的限制

  第十一讲参考书目

  第十二讲 官户、士人与地方事务

  一、官府、民众间的桥梁

  二、扰官与扰民

  三、贫穷救济与地方建设

  第十二讲参考书目

  第十三讲 新士族势力的兴起

  一、官宦世家

  二、起家、延续的途径

  第十三讲参考书目

  第十四讲 科举文化(上)

  一、贡院与进士题名碑刻

  二、坊表与学校建筑物的名称

  三、风水与谶语

  第十五讲 科举文化(下)

  一、求神、祈梦与相命

  二、积善与种德

  三、荣耀家邦

  第十四、十五讲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本书是我在台大历史研究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讲授这门课,始于1996学年。原本我在开始指导研究生之后,在1994学年开授了一门“宋代社会史料选读”,供学生修习,好让师生之间有课堂上见面、讨论的机会。由于宋代的士人是我在这期间研究的一个重点,所以选读的史料就以与士人相关者为重心。教了一年,觉得所选史料在内容上可以改写成一份较有系统的讲稿,经过思考,以“宋代科举社会”为题,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辅以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讲稿,开出这门课,这份讲稿可以说是本书的初稿。以后这门课和“中国社会史”课轮流,隔年开授一次。至于“宋代社会史料选读”课,亦未停开,同时由于系里教学上的需要,我又开出其他的史料选读课,各门史料课并且扩大为大学部三、四年级学生也可以选修,这些史料选读课轮流在不同的学年开授。“宋代科举社会”课则仍维持只有研究生才能选修,并且避免和“宋代社会史料选读”课在同一年开授,一直到我退休前。

  以“科举社会”这一个概念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渊源自钱穆。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从士人身份与政府组成分子出身的角度出发,将唐以下的社会称为“科举的社会”,认为这一种社会在唐代已开始,到宋代始定型,其中心力量完全寄托在科举制度上。我在念大学时,读到钱穆收在《国史新论》的这篇短文,以之与他在《国史大纲》中所讲唐宋间社会的绝大变迁,亦即唐代世族门第渐次衰落以后社会的新形象,相并而观,印象深刻。开始教书以后,讲授各系的共同课程“中国通史”、本系的专史课程“中国社会史”,讲到宋代社会中的士人与士大夫时,都以“科举社会”的概念来讨论;在“中国社会史”课中,更有一讲以“科举社会的成立与逆转”为题,讲唐、宋到元代间社会变化的一个面相。无论是“中国通史”课,还是“中国社会史”课,讲述宋代的科举社会,受到内容分配和讲授时间的限制,都只能是其中一讲的一个部分。开出“宋代科举社会”这门课,以一个学期来讲授一个专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发挥,较为深入地讨论牵涉到的问题。

  本书在性质上和已经出版的《中国社会史》一样,是一本编纂的教材。内容多撷取自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有一部分取材于我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主要是由于我对相关的问题发表过一些论文,所以把这些心得也写入书中。此外,还有一些内容是平日的读书心得,并未写成论文发表。这些心得散见各讲,或是注意到某段史料的意义,或是有某种想法,有些比较片断甚或零星,只能组织编入相关的论述之中;也有些较成系统,甚至可以单独成为一节,例如第十五讲中“积善与种德”和“荣耀家邦”两节,就属于这一类。自1996学年初次讲授这门课之后,学界在这一个课题的研究上已有所进展,我自己也陆续发表了一些讨论相关问题的新论文,有一些新的读书心得,所以讲稿也跟着有所增补修改,大的结构虽未改变,可是若干讲的内容已和讲稿初次写成时不尽相同。

  我的授课讲稿的出版,出自方震华先生和陈雯怡、吴雅婷两位女士的提议,获任职于台大出版中心的汤世铸先生促成。本书稿出版前的整理,得陈雯怡女士和张维玲女士的协助,她们两位都通阅了书稿一遍,于此一并致谢。我首次讲授这门课时,陈女士已自台大历史研究所硕士班毕业,仍然来旁听。她自己在这一个课题上,也有过一些很好的研究发表。她讨论南宋书院的硕士论文,是这一个课题的优秀作品,后来出版成书,为本书重要的参考著作。书稿经陈雯怡女士和张维玲女士整理之后,我自己又修订过一次。其后再依据两位审查人的意见修改过,虽未能完全依据审查意见来修改,但受惠实多,衷心感激。此外,我也要感激台大出版中心编辑们的认真与细心,特别是本书责任编辑曾双秀女士。学海无涯,个人所知、才识均有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仍多,有待读者指正。

  梁庚尧序于2015年10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