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故事的作者
《耶路撒冷告白》的作者利皮卡·佩拉汉是BBC的一名女记者,她自身的背景充满戏剧性。出生在位于印度与孟加拉国国界的村落,国籍虽属孟加拉国,但从小浸淫在印度教文化中,她不但自认是印度人,且还是一位无神论者,并未随着她的穆斯林父亲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上的分歧在父女间竖起一道隐形隔阂,甚至当佩拉汉幼时惨遭父亲下属屡次性侵后,父亲亦选择漠视她的控诉,拒绝伸出援手。
文化、国族、宗教的分裂在佩拉汉身上留下难以细数的伤疤,最终她选择彻底抛下孟加拉国阴暗的过去,前往英国留学定居。她顺利加入BBC担任记者,事业前景看好,但她却嫁给一位以促成中东和平为职志的英国犹太人,为了爱情与家庭,为了成全丈夫的理想,她再度抛下一切举家迁往耶路撒冷。这本书巨细靡遗地描述她在耶路撒冷如何面对婚姻关系的纠葛,以及她在当地的各种冲突。
自我剖白式的深度写作
这本书好看的地方,首先在于作者的诚实。她曾在访问中谈到:“为了达成更大的目标,我必须把自己的私生活公诸于世。既然要诉说他人的故事,我也必须赤裸裸呈现自己的生活,否则就太伪善了。身为记者与纪录片工作者,我靠揭露他人的故事维生,在这本书里,我把这样的专业用在自己身上。”正是这种毫无避讳地展现自己生活的勇气,保证了这本书细节、情感的真实性。
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细节开始,从她与丈夫里欧、女友人欧莉和女儿玛亚的言谈和关系中,展现巴以冲突中,犹太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较量,清洗与反清洗,驱逐与反驱逐。这不是一部解析巴以冲突或耶路撒冷历史而写成的专著,而是一部夹杂地方志的个人生活片段,因为这些生活细节更能反映出以色列以锡安主义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后的社会精神面貌,而耶路撒冷各占领区的街道面貌更能反映出这个在文化和宗教上分崩离析的国家到底是怎样建立的。
带着创伤的记忆叩问未来
身为带着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巴以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绵延战争深深影响了利皮卡 佩拉汉的生活。在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与孩子们躲在外国人的保护罩下,在耶路撒冷过着“正常”的生活,却也同时见证了这些摧毁灵魂的战争所造成的惨况。就算是战区外的城市也骚动不断,人们得担心随时碰上公交车炸弹攻击,巴勒斯坦人持刀攻击落单的犹太移民,以色列军队摧毁恐怖份子疑犯的房子,孩子们讨论起某个自杀炸弹客的头颅飞过学校围墙,落在游戏场上。而利皮卡本人,还得孤寂中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责大任,同时还得面对如影随形的战乱恐惧。从头到尾,书里都没有分析讨论国际局势的严肃篇章,但就从她在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混乱、冲突与战争给这座城市、以及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所有人(不管是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人)带来的创伤。人人各有立场,从个人立场看出去,人人所看见的世界不同,然而沟通是那样困难,情绪激昂,仇恨悲伤累积已久,让和平更难以到来。
《耶路撒冷告白》当然不是资料详尽的煌煌巨著,甚至没有什么言之凿凿的论点,但是作者所呈现的生活本身已经足以确切的说明问题。这不是怀揣某种政治主义的理论家为验证自身理论而做的论证,也不是笃信某种历史观的学者为填补学术空白而做的解析,这只是一个女人、妻子、母亲,以她个人的视角所记录的耶路撒冷的真实的生活,大历史下飘摇的小家庭,大时代里迷茫的小人物,是你、是我,亦是所有人。正是这种由人及国的切入点,让中国的读者有一种惺惺相惜的亲近感,在联想自身的过程中理解了他人。
【书籍信息】
书名:《耶路撒冷告白》
书号:978-7-5502-8884-3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图书类型:历史、纪实文学
页数:336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以巴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交互激荡中,尽管模糊,仍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作者简介]
利皮卡 佩拉汉(Lipika Pelham)
生长于孟加拉国与印度边界,过去二十年来她曾住在英国、摩洛哥、约旦与以色列等国家。她自二十出头便加入BBC 国际频道,并曾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北非、中东等地进行采访。2005 年佩拉汉举家迁往以色列,她在当地拍摄纪录片并获奖不断,当中包括2010 年声名卓著的地中海国际纪录片影展的评审团特别奖。她目前往来于伦敦与耶路撒冷两地之间。
曾志杰
从事翻译多年。翻译生涯截至目前为止,最煎熬却也最满意之作就是这本《耶路撒冷告白》。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