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圆明园三百年祭,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017年05月18日 10:14:26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中,圆明园最为著名。这样一个集中外建筑之大成的园林却在1860年遭到焚毁,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如果细究,英法联军是如何劫掠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说法是否正确?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开玺看来,这些看似“常识性”的问题背后有太多的误解与失实,他把自己的观点整理出版成了《圆明园三百年祭》一书,希望能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初识圆明园

  读书周刊:很多中国人对圆明园这三个字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历史的进程中,圆明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王开玺:三山五园中,圆明园最为著名,园中著名的景点有150余处。圆明园到底有多好,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只能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讲的。一个法国的传教士叫王致诚,他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的修建。他曾经讲圆明园无论是构思设计还是营造施工,可说宏伟壮观、登峰造极了,“这里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这里汇聚了人的艺术和创造力对大自然造化美所能添加的一切”。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大家应该更熟悉——“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世界,这个就叫夏宫,外面人把圆明园称作夏宫,就是说圆明园是清朝皇帝夏天去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夏宫。”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全国各地游玩,看了无数名山大川、风景、园林,但仍对圆明园称赞有加,“帝王豫游之地,无以具此”,就是说帝王去休息、游玩的地方没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地方更好了,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财以创建苑囿。由此可见,圆明园建成之后,清朝皇帝是心满意足的。就是这样一个集中外建筑于大成的园林在1860年的时候却遭到焚毁。

  读书周刊:您的圆明园研究之路是从何时开始的?

  王开玺:我是历史专业毕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圆明园被劫遭焚是中国近代史必学的内容。为此,上世纪80年代,我专门去了圆明园旧址,眼前的景象使我大为震惊,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园林景致,除了一些并不规整划一的水稻田和几座逶迤的土丘之外,就是一个个简陋的砖房和用树枝扎起的低矮篱笆小院。我当时都不相信这就是被人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后来发现那里有几株古松,再往北走,还看到了半掩于泥土和荒草中的西洋楼残迹,才确定这里确实就是原来的圆明园。

  这是我初识圆明园,但那时候还不了解圆明园,更谈不上研究圆明园。

  后来,我做了老师,主要讲授中国近代史,自然要讲圆明园惨遭焚毁,发现原来的很多说法或观点结论都是值得再探讨、再认识的,我就这样开始了研究。

  读书周刊:1860年,圆明园被劫掠,到今年已经三百多年了,您的新书为什么只取了整数,叫作《圆明园三百年祭》?

  王开玺:英法联军共同劫掠圆明园是1860年10月7日、8日。英军野蛮焚毁圆明园是10月18日、19日。自此上溯大约151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为圆明园的正式命名之年,而自此下溯157年后的今年,圆明园建园已有307年了。若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将畅春园北面的一块地赏给皇四子胤禛修建园林算起,至今应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朝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时期,已有310年的历史了。但我仍把这本书称为三百年祭,是因为它讲述了圆明园三百年来的历史辉煌与耻辱。

  此外,我这样取名也是模仿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所包含的历史时段为318年,所谓“甲申三百年”,不过取其整数而已。与此同理,我才大胆用了《圆明园三百年祭》这样的书名。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