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最新消息

想起了文化澳门

时间:2014年12月23日 10:58 来源:西安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廉 涛

  2014年8月13日,“报界宗师”张季鸾墓迁回榆林,迁墓的原因有“回归故里”之说,也有先生墓地在西安城南的樊川少陵塬上保护不力而沦为荒冢之议。据说,让先生回家、为榆林增加一张城市名片是榆林各界的共识,诚如是,名倾民国的老先生可以在故里绿茵花丛中安详地睡觉了。

  榆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澳门。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我第一次由珠海拱北口岸乘船环游澳门时,风和日丽、云淡风轻下的澳门呈现出一派明媚疏朗的天青色,古老的教堂、西洋式的炮台、欧式灯塔、中西结合的民居,仪态万千、落落大方……

  澳门回归之后,几次途经澳门,每次我都会被澳门独特的气质深深地吸引……

  穿行在澳门的老城区,脚踏白黑两色小方石铺成的狭窄街道,大三巴街坊、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墓地、圣安多尼教堂、议事厅前地、民政总署大楼等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巴洛克与阿拉伯风格杂糅、哥特式建筑与庙宇大屋顶相交,在阳光的拥拂揽照里熠熠生辉,让你时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南欧风情;而妈祖阁、关帝庙、那刹庙、郑家大屋、卢家大屋、亚婆井前地,这一幢幢传统的汉屋,让人顿生亲切之感,又不断提醒你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小城。我在想,有了这些地标式的建筑物,澳门人就明晰了自己的来处和往生,他们不会改变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也不会割断与母体文化的联系。

  徜徉在澳门街头,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富丽堂皇的建筑,我对各式各样不重复的建筑外观流连难舍。那是浅粉红一面瓦式的,这是伦敦雾似的,还有如水滴石穿形的……建筑把人对财富的渴望、人心的无止境的悸动、贪婪都一眼看穿,而人们在能望穿自己心事的建筑面前,却反而变得服气、散淡。

  中西交汇、兼收并蓄、融合共存,人和建筑相互说服,形成了澳门的独特气质,这也是澳门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游人驻足的地方。

  2005年7月,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世遗景点作为历史建筑群,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构成了澳门文化身份的象征。申遗的成功让原本有一定文化自卑感的澳门人,透过来自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的自我认同,大大增强了澳门人的文化归属感。更值得称道的是,澳门人对世遗的保护令人刮目相看。据说,当年在得知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下即将兴建的高楼,有可能遮蔽东望洋灯塔部分海岸景观,澳门民间人士组成“护塔联线”,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映意见,特区政府响应民间诉求便签署批示,制定了东望洋灯塔周边区域兴建楼宇允许的最高海拔高度。由此可见,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在澳门不仅在官方,而是已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骨髓,成为了一种文化自觉。对历史文化的精心呵护为澳门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悉,从申遗成功至今,澳门旅客的数量从2005年的1870万人次,直线上升到2013年的2900多万人次。

  肃立在榆林东沙森林公园刚刚落成的张季鸾墓前,联想到澳门人对历史文化的守望,我想,一个地方能给人留下恒久印象的,除了文化,恐怕很难有其他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了。

  澳门如此,榆林亦如此。

[责任编辑:普燕]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