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2月9日,“润秋服务组”的乘务员正在北京南站为乘客解答疑问。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左图 2月9日,在北京南站踏上旅途的乘客透过车窗向亲人挥手告别。
上图 2月9日,乘坐高铁的旅客在北京西站进站上车,踏上春运旅程。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2014年,我国高铁里程突破1.6万公里,较上年增长约5000公里,这是自2008年第一条新建时速350公里高铁——京津城际开通以来,高铁开通最多的一年。同年,全国旅客列车开行总数达到2673.5对,其中1556.5对是动车组,占列车开行总数的58%;全国动车组运送超过8亿人次,超过铁路总运输量的35%。
高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出行方式,速度带来的运能提升,也让“一票难求”的春运有了更加优选的解决方案。2013年,我国高铁成网后的第一个春运,高铁发送旅客6727.8万人,占旅客发送总量的28%。今年春运,高铁占比将达创纪录的六成,相较没开通高铁前运力可增加近1亿人次。以广州铁路局为例,今年春运期间广州预计发送4100万人次,高铁运送人次预计将达到2200万,占55%,首次超过普铁。高铁在铁路运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未来潜力不可估量。
2015年春运的大幕已经拉开。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就当属铁路了。作为集经济性和舒适度为一体的交通工具,铁路一直是百姓过年回家的首选。过去十几年中,铁路一直都在努力拿出家底,力求缓解“一票难求”,但运力的增长仍赶不上需求的增长。直到高铁的出现,局面开始有了变化。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说:“我家通高铁,车票好买了,当天就能到,坐着好舒服。”
运力提升 缓解“春运难”
春运难,归根到底在于运力不够,供不应求。高铁的出现,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了运力。
高铁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运力强大、全天候运输等比较优势。我国每天开行的3000多列高铁运送近200万旅客,使旅行时间普遍缩短一半以上。
运量大、时间短,运力提升明显。相比过去没有高铁的时期,我国铁路的运力提高近1亿人次。
数据显示,2008年春运尚无高铁,我国铁路总运能为1.96亿人次。到2014年春运,全国高铁基本成网,铁路发送旅客超过2.67亿人次,其中高铁发送旅客8688万人次,占旅客发送总量的33%。今年春运,铁路总运能将有望突破3亿人次,各项指数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铁旅客增量占全路旅客增量的70%,是带动今年春运客流大幅增长的主力。
“高铁改变了春运的格局,凡是开行高铁的城市之间,春运压力大大缓解,旅客出行计划更加从容,旅途时间进一步缩短,乘坐体验更加舒适。”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孙章说。
占比增加 改善春运体验
“2014年底全国铁路实施了新的列车运行图,动车组列车开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调整后,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总数将达到2673.5对,其中,动车组开行数量将达到1556.5对,占全国铁路客车开行数逾58%。”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杨宇栋介绍说,春运期间,高铁开行总数还会增加,有的临客都会开行动车组。
自从2008年我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以来,到2014年年底,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占世界高铁一半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其中的变化:2009年,全国铁路客运列车总数1551对,其中动车组列车300多对。2014年12月10日,随着一批高铁陆续开通,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总数达到2673.5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500多对,占总数六成左右。像京沪高铁每天开行164对,几乎做到随到随走。
高铁比例的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不仅是运能的增长,更提升了旅客的体验。快速、干净、整洁的高铁改变了往年春运的脏乱差形象,让旅客更舒适、让回家更轻松。
首入中西部 打通春运“难点”
今年春运新特点之一就是高铁首次进入到了中西部地区,至此,我国的高铁开行范围扩展至28个省区市。
2月4日下午,在新疆和硕县种植辣椒的甘肃农民路新民来到新建成的和硕火车站,把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儿子接回了家。回到家吃过饭,一家三口商量着坐啥车回甘肃老家过年。
老路说,去年年底看电视知道兰新高铁开通了,乌鲁木齐到兰州不到12个小时,早上坐车,晚上就到了,这辈子还没坐过高铁,也想坐坐尝尝鲜。
“十几年没回去过年了,以前坐车、转车实在太麻烦,现在好了,火车就在家门口,高铁又这么快、这么方便,这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2014年12月,兰新高铁、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3条铁路同日开通,这也是历年来新增高铁里程最长、线路开通最多的一天,意味着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运营总里程一下增加了3210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开通的3条线路均是中西部线路,也是新疆、青海、甘肃、贵州、广西等地首次开通高速铁路。今年春运是这3条高铁的首次亮相,从目前的售票情况可以看出其深受百姓欢迎的程度,带动南宁铁路局、青藏铁路公司客流同比增长超过20%,不仅大为缩短中西部民众出行的时间,也为中西部多省的货邮通达提升了速度。
专家分析指出,高铁覆盖面迅速扩大,呈现大众化、经常化、生活化的特点。中国已经进入高铁社会的雏形。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更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责任编辑: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