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观点评论

评论:多一些“向死而生”的清明思考

时间:2014年04月03日 15:12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清明节到了,郊外踏青,焚香祭奠,上坟插柳,追思先人等等,不妨思考挖掘一下“向死而生”的生命价值。

  所谓“向死而生”,就是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说是“向死而生”。

  在先人的坟茔前,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沉寂以及命运的残忍艰苦、无可抗拒等等,我们切实感受到,人的生命在生老病死、灾难以及重大挫折中的脆弱和渺小等,所以,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我们也要随着死亡话题、灾难话题,走向开阔、大度、豁达和纵深。哪怕当下的存在和生活的姿态很惨淡,不景气,我们毕竟是幸福自豪的生命律动,这就是最大的希望和资本。咬紧牙关往前冲,不离不弃要坚守,给自我、家人和社会酿造更多的爱和幸福。

  不要认为“向死而生”是一种悲观厌弃,恰恰相反,真正开阔和开放的生命和生活,从来不会拒绝任何死亡话题。在美国,不少学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课程从动植物的生命循环,到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以及道德和伦理等主题,包括自杀、安乐死等,非常全面。虽然中美文化有差异,对生命的敬畏却是共通的。因为这是生存的根本,必要的人生拔节,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不知死,焉知生”。点击进入下一页

  如今,很多人将更多的时间交给了赚钱、发达、升官发财,物质成功成为唯一的成功标准,而让生命的思考、生命的深度,非常苍白,甚至连感动、感恩和感谢意识都寡淡很多,这怎么不是一种“人生的可怜”?在“向死而生”中重新出发,让生命和人生更有价值意义和幸福的味道。(耿银平)

  

  

  

[责任编辑:普燕]

相关阅读: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