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 品老胡同的老故事

时间:2013年11月27日 15:24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胡同,北京人最熟悉的景观,它们的嬗变犹如这座城市一样,底蕴绵长……昨日,在首都博物馆,460余件首次公开展出的档案资料,配合130件文物和100余张照片,向世人再现了曾经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老照片中的胡同:

  “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从展厅门口往里看,一堵磨砖对缝的灰墙仿佛四合院的影壁一样,挡住视线。观众参观展览,要拐个弯,先走上一段10米长的“胡同”。

  在胡同里漫步,两侧挂着十余张老照片,一片儿一景一趣。

  比如一张照片上,天空飘着牛毛细雨,一人顶风撑伞走在胡同里,路面一片泥泞。这反映的是老北京的一句胡同俗语——“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另一张照片上,狭窄的胡同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幌子,有一些西式的广告牌也偶尔掺杂其间。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粮食胡同,其热闹的商业气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

  “乍一看,北京胡同都是灰色调的,其实细品每一条都有故事。”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介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城就像是一座放大的四合院,顺着中轴线左右对称,正阳门就好比是垂花门,紫禁城相当于正宅。

  在1300平方米的展厅里,如何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还原“有名胡同3600,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城市?策展人员耗时1年多,从55卷档案资料里精选了160件实体档案、300余件数字化档案、100余张图片,加上130件文物,在展厅里浓缩千余条胡同情韵。

  老地图上的胡同:

  内城胡同曾多达3000余条

  穿过“胡同”,展厅里,4张硕大的地图挺显眼。从左往右,分别是1750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民国七年绘制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1949年版的北平地图和1982年版的北京城区街道胡同图。

  对比发现,胡同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朝代更替,胡同布局、数量都有改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看图讲史:“长安街往北到德胜门的区域,胡同最规矩,横平竖直。这是元代的遗存。”当初,忽必烈按“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建都城。体现在地图上,用于通行的胡同与大小街道互相交织,形成了棋盘式的城市脉络。“目前,东四和西四的胡同仍然保留了当年的样貌。”

  从长安街往南,到前三门大街间的区域,胡同布局稍显凌乱。这是明永乐年间扩建都城时,改造而成。

  朱祖希说:“从前三门大街再往南,胡同走向彻底散乱了。这个区域是嘉靖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没有系统规划,一些胡同干脆依照河道走势建,比如长巷二条等就是顺着三里河修建。到了清代,北京街巷胡同达2077条,直接以胡同命名的有978条。”

  随着封建帝制结束,北京开启了城市改造的步伐。1949年版的北平地图上,礼王府、豫王府等王府宅邸不再标注,城内南北向道路较多,东西向道路较少,道路通达率较低。此时,内城胡同多达3000余条,其宽度仅4到6米不等。到了1982年,错综的道路格局又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一些新的主干道出现,新的沟通模式初现端倪。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