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守护鲁迅补树书屋的老李:文化的保护者和传递者

时间:2013年11月29日 09: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那年12月,北京已经进入了寒冬季节。老同学带着夫人和孩子从北城赶到南城,参观我在菜市口的新居。过后,我们决定到附近的牛街品尝清真菜。两家人迤逦穿过法源寺前的广场,一行行的银杏树早就落尽了叶子,但匀称细密的枝条伸展在隆冬的阴霾中,也有足够的风韵。在教子胡同吃完饭,我们在旁边的其它胡同转悠。这些胡同看起来光秃秃的,但实际上内容丰富,几乎每一个门洞里都发生过数不尽、如今却少有人再知晓的故事。只有很少的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院子,会在门口挂上牌匾,介绍曾发生在这个院子里的、最著名的故事。而即使是这样的保护院落,大多也依然有人居住,并不会像专门对外开放的单位那样,在每间屋子门口标明这间屋子曾经的辉煌。

  我带同学一家去看就在附近的绍兴会馆。绍兴会馆是当年鲁迅先生随临时政府由南京迁来北京,曾经住过7年多的地方。虽然不是私宅,但这里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而且是他开始新文学创作的地方。1918年4月,住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的周树人,用鲁迅做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在绍兴会馆最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鲁迅发表小说、诗歌、杂文等各类作品50多篇。在离开绍兴会馆三年后写作的《〈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了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开始文学创作时寂寞的心境: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失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

  绍兴会馆现在是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院落的格局得到了保护。但是院子里住着起码四五十户人家,在原有老屋的基础上,人们在院子里的空地上又盖起了密密麻麻的临时建筑,整个大院子就像一座迷宫,要是没有熟悉的人,别说找到鲁迅先生曾经住过的屋子,就是顺利找回出口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前几次来参观完,就是问过几次路才得以从大门口出来。当初,就是在这样的乱闯乱撞中,我找到了补树书屋。鲁迅所说的“三间屋”其实还在,只是后来的住户在房子前边又接出来几间简易的住屋,也就很难看出那“三间屋”的真容了。好在住在这里的老李是个很利落而又热心的人,他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这个院落的变迁。鲁迅所说的“三间屋”原来的门口在中间的堂屋,堂屋左右两侧各有一门通向两边的屋子,当年鲁迅住在右边的一间里,也就是现在李先生一家的住屋,不过现在这三间屋分属不同的家庭,李先生住的这间屋子就单独开设了门口。

  这次我带着同学一家还是冲着热情的老李去的。其实,整个绍兴会馆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但因了老李的努力,竟还能够让人把这块地方和鲁迅联系起来。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