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宋宇晟)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新书沙龙7日在北京举行。《乡愁北京》作者沈继光与曾任费孝通助手的张冠生展开对谈。谈及新书,沈继光坦言,自己只是记录了老北京的残片。
残片,让我们构想失去的整体
打开《乡愁北京》,满眼的都是黑白的老照片。一部五百多页的书,收录了沈继光从1983年到1996年拍摄老北京的照片,却也着实记录着北京在这十四年中的景象。
如果再加上每张图片下面拍摄地点等信息的记录,这又当真是一部老北京的“珍贵史料”了。但在作者沈继光看来,这些照片,就只是老北京或者旧京文化的“残片”罢了。
沙龙中,沈继光一张张地为读者讲着拍摄照片背后的故事。言及一张门钹的照片,他说:“门钹,本是叫门用的,应是一对。这张照片的这对门钹却不是一对了。”
沈继光说,这并非一对的门钹让他感悟到了历史。他想象着,“百年前,刚做好这门,铆上一对青铜门钹……但时间厉害啊,风吹雨淋日头晒……一个门钹失落了……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捡来了另一个门钹,钉在了老地方。”
沈继光说:“当他多年后,偶然又走过这里时,门钹又只剩一个了。”在他看来,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记录这扇门后的小院的历史,而人们的生活也已经镶嵌在了这对门钹之中。
这似乎就如同写在书的最开头的那句话,“残片,可以成为通向诗意的一条途径,让我们构想失去的整体。”
不只是怀旧,也是探究未来的生活方式
或许,整本书的老照片与古城遗迹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怀旧。但沈继光却并不这样认为。“我拍胡同也好,老物件也好,村落也好,别人大多说是怀旧,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怀旧。”
他说:“我在拍摄过程中,不管是古村落还是古城,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生活中的物件都给我一种善良的、平和的、安定的、沉稳的感觉。”
沈继光说,他其实是想以此营造将来的生活。“我们今后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可以从这些过去的生活中找到它合理的因素,来构造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是不是能够从这些老物件、古村落、胡同中存在的这些品质中,去构造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谈及书中一张将被拆除的老屋时,沈继光说:“我在老屋的前面还照了一个前景,这个前景是一个磨盘。磨盘是老北京最早的时候用的工具,但是现在到了最后,在古城残存的院落里仍然有这种磨盘。就是说,最早的和最终的,我给它连接起来了。这个圆是不是还要继续画下去?我们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或许,在沈继光看来,最老的与最新的本就是一脉相承,其中更有些不变的东西留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如同那圆圆的磨盘。
生活中还能否找到些诗意
虽然是记录老北京的生活,但沈继光所拍摄的照片中却并没有人物,只是静静的景致。谈及此,沈继光坦言,自己是刻意不去拍摄人物的。“我发现人物和胡同古老的、质朴的感觉不一致,这样我就没法拍人了。如果怕这样的人,会干扰、破坏我所拍的这个场景。”
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北京的古城能够映射出“人性的辉煌”。“我发现,我可以在墙壁上、门钹上,我可以找到人的劳作、智慧以及人性的辉煌。而这比直接拍人还要强烈、还要含蓄、还要动人。”
看似矛盾的解释,却在张冠生那里得到了解答。“我描述沈继光就是:纯粹和诗意。我想大家可能不会像沈老师这样拍这么多照片,也不会去用生命中很多的时光去摄影、拍摄老北京,但是大家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生活中还能不能找到诗意?沈老师就是证明。”
而沈继光却说,自己只是在收集北京古城“文明的残片”。
或许,张冠生在本书序言中的评价更为恰当: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