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作家静下心来,写出好作品?四川最近出奇招——办一个全封闭的“创作营”,把青年作家“关”到里面两个月,全心创作。据说成果颇丰,该模式也引起了一些仿效。原本较为自由的作家,竟到了非“关”不能写的境地,其中折射出一些作家为社会诱惑所困,无心写作的现实。这引起了普遍忧虑。
奇招:把作家“关”起来写作
为了让作家能静心写作,炼成“创作兵”,四川作协想出奇招:把作家“关”在一处,全封闭两个月,让他们写出作品。四川作协将这种形式称为“创作营”,最近就有7位当地青年作家“入营”。按照计划,“创作营”一般与“培训班”搭配举行,同样是在全封闭的情况下,作家们一边听文学课,一边写作,现学现用。
近年,各地也出现一些“写作营”,只是那些“写作营”举办时间大多不超过半个月,且选址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多半具有采风的性质。而像四川作家这回所接受的全封闭、高强度的写作实践并不多见。而据青年报记者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在开始酝酿举办类似的“创作营”,通过人为的办法,给作家创造一个密闭的环境,力求在长时间单纯的氛围中,激发作家的写作激情。
“创作营”俨然已被业内认为是产出文学成果的有效办法之一。据参加过“创作营”的作家安昌河说:“我需要这种形式上的隔绝,封闭培训、封闭创作。”他在“创作营”两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最后的10万字。还有一些“入营”作家表示,封闭能让他们静心写作,提前完成创作计划。
不过让人困惑之处是,难道不“入营”,不“隔绝”就无法安心写作?就要把创作计划无限期拖延吗?这恐怕正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尴尬现实。
幕后:一些作家无心写作
“创作营”虽能出文学成果,但该模式确实有点奇怪。文学评论者郭庆红对青年报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世界任何国家,作家都是相对自由的一个群体,不仅他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由的,就连写作的方式也很自由,“有的作家会去自己的度假小屋写作,而如巴尔扎克、海明威的很多名篇,都诞生于小咖啡馆里。”郭庆红表示,把作家“关”起来写作,大概也只会在中国出现。“一些青年作家就像一群孩子,必须约束起来,才能出作品。”
作家非“关”不能写,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其实这并不夸张。在纷繁的社会诱惑之下,一些作家已经无心写作了。青年报12月4日《作家不读书之风日盛》的报道曾披露,现在一些知名作家,一年连一本书都读不完,自然更没空静心写作。可现在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没有什么知名度、本处在最佳创作年纪的青年作家,竟也心烦意乱,无法静心创作了。
贾平凹不久前就曾痛批,一些青年作家“以文学名义聚在一起,说创作谈理想,谈着谈着就开始喝酒打牌,或是干别的事情,然后就是互相吹捧,你把我捧、我把你吹”。他告诫青年人一定要“沉住气,静下心来,谋大事”,才能写出好作品。
可是,告诫归告诫,真正能起作用的恐怕还是“创作营”。面对一片无心创作的气息,举办“创作营”,搞封闭式突击写作,也就成为推动文学发展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只是,能“入营”的作家毕竟是少数,“创作营”本质上似与写作规律也有偏差。如何真正激发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还是一个未解的命题。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