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十月》创刊35年:如何在网络文学的夹缝中生存?

时间:2013年12月31日 09:13 来源:太原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12月15日,《十月》杂志创刊35周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此时,我不禁要问:“而立不惑间的《十月》杂志,尚能饭否?”

  第一问:尚能维持昔日之勇气、宽容、肚量否——《十月》还能继承发展当年的老传统吗?在中国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中,《十月》杂志有一个“昵称”,叫“刀马旦”。原因在于,它曾经敢于发表大量的争议性作品,《苦恋》、《废都》等的发表让它名声大噪。在我看来,“刀马旦”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胸怀和肚量。但在今天,《十月》或许有些裹足不前了。我们不希望一个优秀期刊由文学乃至思想的引领者变成旁观者。今后的《十月》,还能继承发展当年的老传统吗?还能靠它的勇气、宽容、肚量为自己争得荣誉吗?

  第二问:尚能食互联网之饭否——《十月》能在网络文学和“偶像文学”的重压下生存吗?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在读者群体数量、粘合读者强度、影响面范围上已经占据了主动。而作为传统文学期刊的《十月》,在这种夹缝之间如何生存呢?

  第三问:尚能食新人新作之饭否——《十月》能再次扛起力推新人新作的大旗吗?在《十月》杂志的介绍里,有一句话很是引人注意:“以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的佳作为特色。”这句话放在几十年前,可谓“名副其实”。关于新人佳作,《十月》有着值得骄傲的过去。比如,《沉重的翅膀》是张洁的第一部长篇,首发于1981年的《十月》。那时的张洁尚属新人,《沉重的翅膀》给张洁带来了巨大的个人荣誉,而这何尝不是《十月》的荣光?可今天的《十月》能再次扛起力推新人新作的大旗吗?

  关注《十月》,关注文学,我们希望文学期刊能够在坚守中担当,在突破中前进,引领时代风气,成就文学理想。(姜伯静)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