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贺卡最早出现于汉朝 官员将家门前挂箱子接收

时间:2014年01月13日 09: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年祝福贺卡凝结着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其实古时候早就有了贺年卡。

  贺卡始于汉代,当时是木制的,称为“名刺”。有许多当官的因为投刺的太多,为免受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相当于现在的邮箱,用来接收各方投刺,称为“接福”。

  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把贺年之词写到名刺上,从此名刺开始有了贺年的性质。南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正旦”就是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现在贺年卡上印的“恭贺新年”的意思。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祝贺的习俗,多用于官场和文人墨客之间的拜年,而尤以官场应酬最为普遍。封建社会里,当官的关系众多,在新年伊始,职位或辈分低的,会向年长或位高的登门拜年。如果主人不在,或家有贵宾不便会客,拜年的人,便留下红色名片(或印红字者),上有“登府拜年恭贺新禧”的字样,以表示亲自上门拜年之意。

  由于当时士大夫交游广泛,如果四处登门拜年,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一定要亲自前往了,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明朝人以投谒代替拜年。明代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里面所说的“名刺”和“名谒”,都有现今贺年卡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1981年,我国邮电部专为祝福新年而发行了贺年邮资明信片(HP)。1991年12月1日,又根据市场需求,开始发行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

  (文/叶建中)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