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故居陈列馆如今成车间小作坊
来到甲第巷,总要问一句:欧阳詹故居何在?
寻寻觅觅,在巷子中段西侧,一座名为“甲第宫”的闽南庙宇映入眼帘,庙旁一方静静站立的纪念碑,用斑驳的字迹表明此地古时地处欧阳詹故居范围内。名士已逝,古巷犹在,遗憾旧地星移斗转。
史料记载,欧阳詹故居为三落三间张的“手巾寮”,原先还有一大片园子。盛唐名士欧阳詹就是从这里走出,成为与韩愈同榜的闽南登科第一人。
据传,欧阳詹40多岁客死京师,三个儿子分别移居南安、莆田,或中进士上京城,故居渐渐荒废,民国时为一草坡,土丘隆起,里人称为“仙公山”“欧阳山”“詹厝山”。欧阳氏后人于“山”的西侧建一室,中有龛,供奉欧阳詹遗像。
20世纪50年代初,泉州源和堂扩建,随着推土机的轰响,詹厝山为两厂分割,这位名人故居连同他的塑像一起消失,原先的后花园也成了工厂宿舍。后来泉州文化部门在甲第巷立了这方纪念碑,以纪念欧阳詹。
如今巷子里的甲第宫,是街坊乡邻的信仰寄托和精神家园。甲第宫常务理事王健川记得,儿时曾听老人讲过,甲第宫始建年代不详,但最迟不晚于元末明初,建宫即启用“甲第宫”名称。整座宫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杉木柱梁雕龙画凤,大门漆绘门神。宫内主祀保生大帝吴真人,分祀诸多神灵。
《晋江县志》记载,甲第宫明、清均有重修,民国以后不断受损,“文革”期间主殿成为工厂用地。改革开放后,乡邻和华侨集思广益,于1995年和2002年先后收回大殿和山门,并经重修落成。
重建的甲第宫坐西朝东,由主殿、下落、金亭等组成,宫后设一铁棚供乡邻看戏。宫内至今保存“甘雨随辇”“普救众生”“扁鹊之道”等匾额。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