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最强大脑》选手从哪儿来?节目组找人费尽心思

时间:2014年01月26日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节目播出4期,《最强大脑》贡献了“指纹哥”吴天胜、“听风者”艾晓娃、“中国雨人”周玮以及“像素眼”郑千才等神人,这些“超人”们都是从哪儿找来的呢?

  昨晚播出的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再现神人,盲人选手艾晓娃竟然能吹气辨物。节目播出4期,《最强大脑》贡献了“指纹哥”吴天胜、“中国雨人”周玮以及“像素眼”郑千才等神人。据江苏卫视推广部副主任刘宇哲介绍,《最强大脑》现在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目前的15秒广告价格高达36万,基本上达到了《非诚勿扰》的水平。我们也有做第二季的打算。”那么,这么多“最强大脑”都是从哪里找来的呢?第二季还能找来这么多“超人”吗?

  对于选手们的来源,刘宇哲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第一季的选手主要是节目组从全国各地找来的。比如周玮进入节目组视野是通过当地媒体好几年前的一篇报道,“这则报道并没有什么后续,节目组只能根据他居住的村子名字进行查找,直接派编导到村子里去,再向村民询问他家的住址。这样寻找成功的几率很低。我们计算过,第一季50名选手占全国成人中的比例大概是1比2600万人,以国际脑力异常者在正常人比例衡量这是比较低的,说明全国各地还有许多‘最强大脑’,我们希望第二季时,他们能主动上门为观众展现神奇的脑力。”

  《最强大脑》带动了公众对于脑部科学探究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于“脑力超人”群体的关注,但历来在这个领域都活跃着许多骗子,比如打着提高记忆力开馆授徒者,以及各类宣布有奇异功能的大师。对于这类鱼目混珠者,节目组如何甄别呢?刘宇哲告诉北青报记者,在选拔选手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抱着不相信和刁难的态度让每位选手去展示技能,对于那些给不出科学解释的技能要进行二度复检。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事,有人自称是透视眼,他自己戴眼罩执行挑战任务,最后被我们识破用的是特制眼罩。此外,对于‘习得性技能’要坚决排除,比如有把字典倒背如流的老人,看起来很厉害,但因为不是天赋技能,也不能达到‘最强大脑’的标准。闯过以上关口的选手还要经过4次测试,第一关是智商测试,所有选手要经过节目合作方北京大学、北师大、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三大最权威心理学脑科学实验室的专业测试;第二关是核磁共振成像测试,测试脑力控制机能;第三关是近红外测试,需要选手在运动中进行脑力方面的测试,反映实时脑驱活动;第四关:血液抽样,样本会送到上海交大bio-x学院,由超级人才库专家进行研究,一旦有科研成果,会向全世界宣布。

  刘宇哲表示,普通大众不可能有这样专业的检测手段,在他们面对“超人”时,希望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对于那些需要你花钱观看的某项异能,就不用相信了; 对于那些开班收徒的,比如记忆力培训班等,可以要求他提供资质,签订正式的商业合同,合同中要约定培训效果;至于那些自称“大师”的人,可以推荐他来《最强大脑》,看看他能不能过现场评委的关。

  文/本报记者 祖薇

  直面质疑

  《最强大脑》强调能力的天赋异秉

  而不是熟能生巧

  北青报:在昨晚的节目中,盲人选手艾晓娃竟然能吹气辨物。网络上有很多质疑,比如“会不会是她还有残留的视力?”“节目组不会提前告诉她面前是什么吧?”“节目组为什么不给她戴上眼罩?”

  刘宇哲:在节目中我们已经向观众说明,艾晓娃13岁时就完全失明了。而且上节目之前,我们对选手都做过检测,对于她能力的真实性我们能打包票。我们认为给一个完全失明的盲人戴眼罩既没有必要又缺乏尊重,我们也不会为了证明节目组的清白去伤害选手的利益。

  北青报:《最强大脑》的一些选手也曾经出现在其他节目中,比如“指纹哥”吴天胜,因此,有人认为这档节目不过是脑力版的《我要上春晚》或者“达人秀”,对此节目组怎么看?

  刘宇哲:这个节目是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选手展现的都是高难度的脑力挑战,并且节目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脑力评估体系。我们认为“最强大脑”有三个关键指标——能力的稀有性、天赋性和迁移性。越是具有罕见天赋性的脑力能力,同时选手在节目组随机选定的挑战项目中也有很好的完成度,我给出的难度分相应也就会高。简而言之,《最强大脑》强调能力的天赋异秉,而不是熟能生巧。

  此外,强大的专家顾问团也把我们与其他综艺节目区别开来。我们的专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教授滕卫平、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邢清和在内的近二十位国内顶尖的来自心理认知、生物医学、运动控制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日本理化研脑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10位世界顶尖的业内专家。他们一方面需要出具选手的脑力能力评估报告,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游戏挑战难度的评估报告,让两者相匹配。节目中的挑战游戏,也都是专家们经过了反复的测评才生成的。

  所以,《最强大脑》既不属于益智节目的范畴,更不是达人秀。

  北青报:有人认为,第二期中的“响指哥”根本不算脑力范畴,他不应该出现在节目中,他在舞台上的表现让节目瞬间变成了《非诚勿扰》,让他出现到底节目组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宇哲:是否要播出这个选手的内容,其实此前节目组内部争议也很大,但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选手Dr.魏只给了1分。虽然从生理角度这项技能的确与大脑运动有关,但从竞技的角度的确比较简单,所以他几乎没有获得科学评判分,最终的播出也是节目组对科学标准的尊重,因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最强,从多样性的角度考虑,节目要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不同的大脑技能展示,而不是把大家的认知局限在记忆。

  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响指哥”给年轻人提个醒——在训练自己的能力时,你们有没有评估一下自己所追逐的东西的价值和意义?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追逐对你周围的人甚至支持你的人会带来困扰和伤害?

  北青报:每期《最强大脑》是剪辑而成的,有人因此质疑这些神奇技术的真实性,比如会不会让选手提前联系,会不会是失败了又重新录等等,节目组如何从技术上避免这一点?

  刘宇哲:节目现场和《非诚勿扰》一样,都是走准直播流程。现场对于选手来说就是一个考场,所有的挑战都是非指向性的,避免选手曾经练过,如果现场失败,那绝不可能有重来的机会。此外,是否剪辑选手的答题过程是由挑战项目决定的,周玮等选手心算只需1分钟,我们当然不会剪辑,但像吴天胜记全场观众指纹一共要用一个半小时,我们就不可能展现全程。

  北青报:《最强大脑》与歌唱选秀不同之处还有一点,歌唱选秀观众可以参与,但《最强大脑》基本都是超人天赋异禀,即便像吴天胜所说他的大脑是后天训练的,但由于无法展示训练的方法和过程,观众除了表示惊叹也无法参与其中,对此节目组怎么看?

  刘宇哲:很多人认为,中国普通受众的科学认知不高,科学和常人的日常生活很遥远,我们节目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节目播出之后我们很欣喜地发现,很多人开始动手去破解节目中的挑战,这就是科学精神,而且科学也走红了,他的讲解也开始为观众们研究接受,这是科学流行的兆头。其次,我们通过选手传递的去发现自己天赋的内容,也为观众关注,很多人对照自己孩子的培养。

  我们这个节目也不只要停留在口号上,或者让选手炫一下他们的脑力技能,而是希望通过专家团和评委的努力,对他们的才能进行分析,进而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我们请李彦宏作为观察员就可以实现这一点。一旦有选手通过《最强大脑》展现的特殊技能被研究出来,对于他们个人而言是改变了命运,而经过研究,有可能研发出某项科技产品或应用,比如可以辨认人脸合成的选手,也许对拐卖儿童寻找父母的匹配能贡献一份力量。

  文/本报记者 祖薇

  美好愿望

  希望能改变“最强大脑”们的生存状态

  令人惊叹的“超能力”对于他们本人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对此,刘宇哲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确实有人因为拥有某项‘超能力’而改变命运,比如吴天胜,但很多的‘最强大脑’其实并未从中获利,甚至还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他以艾晓娃为例说:“艾晓娃现在北京一家盲人手机公司做销售客服,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却要付3000元的房租。她曾想和大学校友创办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化交流中心,帮助盲人学习更多实用的技能,但就是申请不下来资金,因为人家要看你之前的成果,‘草根’哪儿来的之前的成果呢?”

  “我们希望通过《最强大脑》的舞台,让周玮、艾晓娃这类拥有天赋异禀却处于弱势的群体受到关注,为他们命运的改变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另外,他介绍,节目组近期将带周玮前往上海,“一方面请脑力专家进一步测试他头脑的极限,另一方面也要请医院专家会诊,看看能不能治好他的病。”文/本报记者 祖薇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