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春节源于农耕文明 古时春节具有浓厚仪式感

时间:2014年01月28日 10:12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说春节、品年味,总会成为老百姓最爱谈论、也是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春节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节日,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千百年来,这个文化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当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文化元素。不过,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生存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过年的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改变为春节的文化生态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春节的文化触角有所延伸,文化功能也有所拓展。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关键词是“回家”和“团聚”,那么,网络时代的春节或许还可以再加上两个,那就是“分享”和“交流”。“回家”和“团聚”更着重亲友关系,而“分享”和“交流”则意味着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情感沟通。

  过去,春节大多是一家一户或者几家几户的事;而现在,网络让春节更像是一场大众的联欢

  两三年前,人们曾对微博拜年的方式展开热烈讨论,认为它比短信拜年更方便、更简单。如果说微博拜年是一种时尚,那么这种时尚的热度显然没能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微信的来临又把拜年的便捷程度提升到了新的水平。这就是网络时代,时时刻刻都在改变,而古老的春节文化同样也在改变中。

  今年的春运显得格外热闹,网络上“随手拍春运”的活动不计其数,线上线下的互动又把“随手拍”的“成果”传播到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于是,春运似乎变成了所有人“回家”的过程。

  其实,春运的形式并没有变,家的方向没有变,路途的辗转没有变,人群的拥挤也没有变,但是,路上的“风景”和“人情”却似乎有点儿变了。因为,春运路上的每一张面孔、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片段,都可能被定格,都可能被大众的目光所聚焦。 “回家”不再是一个人的事,网络让大众都参与到“回家”的路上,每个人都是春运的主角,每个人又都是春运的观众。甚至可以说,网络把每年一度的“大迁徙”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每个人都在亲历或旁观的过程中,用“分享”和“交流”的方式感受到一番崭新的“回家”的滋味。

  “随手拍下春节回家途中的趣闻囧事、家庭团圆的幸福瞬间、美味可口的年夜大餐、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写上你最想说的话,传递你最想表达的祝福”、“是否又是自己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走过了这一年?是否这些天的辛苦奔波已有了丰硕的成果?是否这一年,你的记忆中堆满了太多回忆?请准备好迎接崭新的一年,伴着家人的欢笑,晒出你最欢乐的新春”、“这个马年,你打算怎么过?和家人吃吃喝喝?和朋友小聚玩耍?走亲访友发红包?南北年俗有何差异?这些珍贵时刻一并记录上传吧”……这段时间,以各种不同形式举办的“随手拍”活动在网上随处可见,不同的宣传语有着同样的信息,那就是传递一种“分享”和“交流”的乐趣。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随手拍”不仅仅是一种网络互动,更是展示生活、展示文化的过程。 “随手拍”让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的人,有机会认识不同的春节习俗、感受不同的年味、体验不同的春节气氛,而这种认识、感受和体验突破了地域、时空的界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观、快速。

  不仅是“随手拍”,春节期间的网上互动是各式各样的。一位网友说:“微信上看到老上海年夜饭的必备菜单:烤麸、蛋饺、松花皮蛋、熏鱼、八宝饭、汤圆……小时候过年浓浓的年味、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情景、外婆亲手烹饪的香甜,还有八宝饭上酸酸甜甜的青橄榄,一下子涌现在脑海中,充斥在味蕾里……”谁说网络冲淡了年味,网络也在时时把年味带回到每个人的身边。元旦刚过,各类网络平台就摩拳擦掌“备战”春节,像“网上过大年、我来对春联”,门户网站向网友征集春联、祝福语;还有“马年盛宴、菜谱联欢”,烹饪讨论区上,天南海北各式年夜饭菜单纷纷登场;再有“春节不怕闷、读书过大年”,图书网站推出新年套装书优惠计划、新年儿童读物专题。

  过去,春节大多是一家一户或者几家几户的事;而现在,网络让春节更像是一场大众的联欢。一张照片、一段视频,甚至仅仅是一句话、一些不起眼的小趣味,却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新鲜事。一个人的快乐漾开来,就会形成一种欢乐的氛围。网络为营造这样的氛围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于是,许多人即使素未谋面,即使相隔千里,却可以共享春节的温暖和喜悦。

  网络的便捷性可以增强文化惠民的效果,提升春节文化活动的品质

  春节不是一个单纯的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节日。有人曾说过,春节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特定的文化空间活动,需要许多人的广泛参与来共同完成。今天,参与建构春节文化系统的力量是全体大众,而社会服务也在不断尝试为这种建构提供更多的支撑。

  每逢春节,众多演出团体总是会精心准备精彩的节目到社区或乡镇巡演。近年来,网络春晚的兴起,让老百姓观看演出的机会和选择越来越多。今年春节,沈阳市民就会首次欣赏到由沈阳市自己制作的 “2014沈阳市艺术惠民网络春晚”。这场晚会以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文艺节目和沈阳交响乐团、“盛京红磨坊”、“星期六剧场”代表作品为主要内容,融合艺术展览和群众文化集锦,通过前期摄制、片花集锦、现场录制等形式精心编排,剪辑合成,于今日19时50分通过网站和微信微博平台播出。

  几天前,成都市有关部门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今年成都春运的一大亮点是在火车北站和东站开通了免费WIFI全域覆盖,乘客候车时可以免费畅游网络,而一些热门景点、商场以及其他公共交通设施也都将提供免费WIFI。武侯祠一直是成都的文化地标,春节到武侯祠感受“游喜神方”是老成都人的习俗之一。今年春节,武侯祠博物馆文物区实现全园WIFI覆盖,市民和外地游客逛庙会时还可以享受上网冲浪的乐趣,随时随地分享见闻。

  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增强文化惠民的效果,提升春节文化活动的品质,这种做法进一步表明,网络能够丰富春节文化系统,为营造更浓郁的年味发挥积极的作用。

  网络使春节文化变得更具活力,同时,网络也是传播春节文化的一个有效渠道

  春节源于农耕文明。

  扫房、祭灶、春联、爆竹、压岁钱……与春节有关的习俗都带有农耕文明的印记。古时的春节,具有浓浓的仪式感,老百姓在春节期间虔诚祈愿,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今天,农耕文明已渐渐远去,仪式感演变为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人们仍习惯于在春节总结一年来的得失,并许下对新一年的期盼,因为春节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包含了太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意识的积淀。对于孩子来说,春节可能是一件新衣;对于年轻人来说,春节或许是一种休闲;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春节就是家人相聚、子孙绕膝的珍贵时光。

  人类社会正向着网络时代奔跑,不过,春节的文化本质并不会改变,它依旧承载着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朴素情感的向往和追求。而网络可以丰富向往和追求的方式,可以增添向往和追求的内容,还可以扩大向往和追求的范畴。

  网络使春节文化变得更具活力,同时,网络也是传播春节文化的一个有效渠道,很多重要网站,每年都会联合主办网络庙会,利用网络平台来普及春节礼仪文化,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毫无疑问,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整体发展。古老的春节和新生的网络,在共同经历一个互利互动、互通互融的过程。网络会否给春节文化带来更多的改变,无法预知,但可以想象的是,网络的强大功能一定会给春节制造更多的新鲜和乐趣。□记者/王 研 万 重

  旅客在沈阳站留影后发微信。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