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因为一些事情,让一些人回家过年的心情总是不那么畅顺。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回家,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甚至不愿回家,他们被称为恐归族。还有一群人,他们想回家过年,但因各种原因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丧失了回家过年的权益,还拿不到国家规定的三倍工资。回家过年,走或不走,还真不是件容易决定的事……
1、混得不好不愿回家
今年春节李东(化名)没买到车票,不打算回家了。去年春节他也没回家,当时告诉家里的理由是:单位值班。父母打电话来问了很多次,李东能感觉到他们的失望,但相比之下,阻止他回家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
李东是山东潍坊人,现在家乡还保留着过年时去亲戚家拜年的风俗,而李东和很多亲戚都疏远了,不少人连尊称、名字都不知道,这些礼节让他对回家过年心生排斥。
然而,最让李东感到害怕的,其实是被亲戚、朋友问到:“在北京过得怎么样?”
2012年大学毕业后,李东独自来到北京闯荡,当时立志:混不好就不回去了。时隔两年,他换了两份工作,寄宿在同学租的房子里,“北漂”的艰难让他动了回家发展的念头,但又怕被亲戚朋友问起缘由,如今进退两难。
去年春节,李东在一家售楼企业工作,业绩不好,没有回家过年,一个同事和他情况一样,两人就凑在一起过了。去年那位同事卖房得力,赚了20多万元风风光光回家去了,而李东之后的工作干得一直不顺手。
今年春节李东还没想好怎么过,如果有不回家的同学、朋友,就凑在一起过,要是约不到,他会用微信找几个网友聊天,排解寂寞。
2、催婚催出“恐归症”
在太原市上班的陈宁老家在河南,家里的哥哥姐姐早已成家立业,30岁的她孤身一人在异乡漂泊。结婚的事从她25岁时就被家人不断提起,五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进展。
由于怕尴尬,她已经连续3年在正月初二之后才回家过年,就是为了避开难堪的大年初一。
“在我们那边农村,大年初一是街坊邻居和自己家族的人互相拜年的日子,叔叔伯伯、婶婶伯母、堂哥堂嫂等都会到家里,逮着自己就问个没完。”陈宁说,最难堪的就是问自己为何快30岁了还没有结婚。
“说没有合适的,他们就会劝你不要太挑剔;说工作忙,他们就会说个人的终身大事最重要,耽误不起。”陈宁说,一方面,她认为感情是个人的事情,一般不会轻易向别人吐露;另一方面,自己独身生活在异地,当然也想早点结婚,有个人相互关照,但现实不如愿,自己也没有办法。
陈宁打算今年除夕夜回家陪60多岁的父母过年。但她早做好了准备,只在家里待到初二。
“不是不愿意留在家里,实在是情非得已。特别是看着妈妈为我担心,我心里也不好过。”
3、专家:“恐归族”需卸下心理包袱
对此,山西社科院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表示,在很多人眼中,春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也是一个展示成就的日子,人们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是否取得新的进步上。年轻人所谓买不到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象都是编出来的借口而已,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更加世俗化。
“恐归族应该学会放弃,放弃面子、虚荣、攀比心理,卸下人情消费的包袱,心平气和地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马志超说,对于外出打工、求职人员等,家人也应该减少期待、有所宽容,以理解的态度看待一个人的现状,并给予鼓励和信心。
山西民俗专家赵永平表示,中国年文化是团圆、孝亲,重视 “和”和“合”双重意义。中国传统年俗需要人来传承,过年时的祭祖、给长辈拜年、甚至贴对联、窗花等老传统需要人来继承,这些民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如果因为某种心理而不回家过年,不探望亲人,家庭凝聚力就会削弱。他表示,如果实在不能回家过年,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给父母、亲人拜年。
[责任编辑:杨永青]